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美育

文章导航

使欣赏课“生活化”

——以初中美术欣赏课为例 ■吕昀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江滨中学

  美术欣赏课教师往往会忘记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是“生活型”的美术教育,而不能也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教师应当走出传统的程式化、理论化教育,使欣赏课“生活化”。

  空间的各个角落都有美的因子在活动。维特根斯坦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美。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欣赏课往往会偏重于美学理论的基础性、逻辑性、体系性的建构,特别注重对美、美感和艺术问题的原理性构架的研究,这种教育形态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背离,日益与当前审美文化的普及化、市民化、生活化的现实不符,这种美术教育形态其实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复归。

  “生活美学”是继韦尔施于1998年出版的《重构美学》一书中提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后出现的一个美学形态。对于生活美学,中国的美学研究界作出了概念上的界定,仪平策说:“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原动力,为本源、为内容的美学,是将‘美本身’还给‘生活本身’的美学,是消解生活与艺术之‘人为’边界的美学。”同时,他还对生活的概念予以界定,认为“生活美学”里的生活,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理解的抽象直观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不是等同于“活着”的“生活”,而是指人类在历史的时空中感性具体地展现出来的所有真实存在和实际活动,它既包括人的物质的、感性的、自然的生活,也包括人的精神的、理性的、社会的生活,是人作为“人”所历史地敞开的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的总和。他对所认为的“生活美学”的特征进行了规定,还赋予了“美学”现实关怀的使命。这提醒了美术教师的现实使命感,应该走出观念世界,立足于当下现实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走出精英文化情结,关心大众精神健康,在服务大众中找回自己的职业尊严与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应该明白,美学当以当代大众现实性生活为起点、归宿,让审美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之趣、人生之艺、人生之情、人生之福,才算实现了美术课的的人文价值。这也是福柯所倡导的让每一个体的生活都成为一件艺术品。

  如同一个企业一样,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的问题。美术教学有没有效益,客观地说,并不一定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学得好不好。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日益广泛的现实背景下,美术教育必须关注生活,直接引导学生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在切实的大众人文关怀中证明他们自己的存在价值……走向生活。

  《格尔尼卡》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的欣赏课。怎样让学生理解毕加索“怪异”的作品、立体主义风格即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许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理解立体主义风格,会对立体主义进行构图分析,使学生懂得其构成原理,这样做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要善于有针对地随机应变,千万不可主观地按教案的设计刻板地进行教学,以致远离了学生的实际。温州二中的孟勇老师在《格尔尼卡》这课中为使学生理解立体主义风格,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纸杯,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形象,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学生在作业纸上对黑板上各个不同的形象进行任意的组合尝试来体会创造的乐趣。通过对生活中简单事物的观察,启发学生尝试美术大师创作作品的过程,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本课的难点。既然《格尔尼卡》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形成“立体主义风格”的“纸杯”这一原点,让学生在欣赏课中证明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的价值,那么前面所述的《齐白石》一课也应该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原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发展,审美化程度铺天盖地,席卷了我们生活世界,“购物场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这股潮流不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影响了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子、所有的门把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中学美术教育也应成为一门美化的学科,而被许多理论专业知识包围的美术欣赏课也当以走出传统的程式化、理论化教育,走向生活,实现美学形态的转变为己任。事实上,倘若教师能正确、开放地引导,而学生们真能够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话,他们会从一切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中寻找美、欣赏美,并最终使生活变得时尚而又美丽,使“美学”走向生活。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美育 00008 使欣赏课“生活化” 2010-07-31 nw.D1000FFN_20100731_5-00008 2 2010年07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