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6版:珍品

文章导航

台湾元素:旅行的意义

■本报记者 马黎

  最经典的文物与珍品,是与城市生命相互融合的标杆。在上海世博会上,无数国宝级艺术藏品,竞相争艳。走马观花,或是细心探究,回溯历史。对于经典的回眸,在于你如何去看。

  一座城市,不会因为少了一座丰碑,缺了一件艺术作品,走了一位文化名人,而黯然失色。这是一个观念超越单一物质之上的时代,真正的城市地标,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精神。

  台湾行旅:心灵对话

  林育淳 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组组长、“台湾行旅”典藏展策展人

  

  作为台北市立美术馆第一档典藏品海外巡回展,挑选“台湾行旅”这个专题应该是符合时代脉动的适当议题。在当下压力繁重的匆促生活步调下,如果可以挪出一些时间,容许跨越疆界、回顾时空过往,人们透过旅行,可以重新发现自我与土地的对话,并藉之沟通或抚慰彼此的心灵。

  当200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也以“博物馆与观光”(Museums and Tourism)为年度主题,讨论观光及文化资产的对话意义时,更能启发我们从“文化观光”的角度来看“台湾行旅”这个展题,当观众透过这个展览,不仅可以分享50幅画作所展现出来的台湾自然、人文风光,并且能够导引观众进行一趟台湾平面艺术发展之旅,它所带来的将是多层次、多面向的彼此沟通的意义。

  【助读】

  龙思良 士林夜市 55×75.5cm 1994年 水彩、纸

  杨三郎 台北旧街 72.7 × 90.9cm 1954年 油彩、画布

  廖继春 垦丁公园 45×53cm 1975年 油彩、画布

  不经意看得的风景,是最真实的风景。

  台湾的山水风情,总会在车行经过时,无比愉悦地出现在你的周身。“尤其长途驱车后,在早晨五点清光下,突然来抵你的眼前。多少的有名无名的小瀑布,在雨后的峡谷出现。”在台湾作家舒国志眼里,乍然遇上的溪流,柳暗花明间的小吊桥,隐藏在山林间的寺庙,永远充满着惊喜,也怀藏着平淡之情。

  于是,上海世博会上,“台湾元素”之于旅行,散落在了浦东、浦西,以及上海美术馆里,巧合地连成一线。从山水风光,到人文画卷,再到城市生活,那些经典的历史容貌,不是摆放在华丽建筑内的展示品。在自然景观的激荡下,新的文化力于台湾的大山大水中,孕育出无数创意心灵。

  

  山水心灯:自然与心灵的交汇

  海洋环绕的台湾,在16世纪后半期,航海而来的西方人即以这个岛屿环境优美,而将之称为“美丽之岛”。台湾气候属于亚热带,但却拥有百座三千公尺以上的峻秀高山,因而人们也可以观赏到冬日雪景。岛屿的南端因为长年温暖,所以名为“恒春”。

  事实上,台湾馆的整个设计理念,便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李祖原是执着于具象设计和微物放大的建筑师,无论是台北101大楼、北京盘古大观,还是台湾馆,他一直坚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意”与“象”的共生,并在建筑中力图表达意念。

  台湾馆新闻活动组经理陆慧悌告诉记者,台湾馆内祈福台所用的石材都来自台湾第一高峰玉山,内外环头水池里的水取自日月潭和太平洋,烧制台面地砖所用的陶土则是来自有“台湾景德镇”美誉的莺歌镇。因此,一走进台湾馆,就如同踏上了宝岛土地,泥土清新,水气澄清,山石的自然灵性,令人心怡神往。

  李祖原认为,台湾馆的设计以东方哲学为主轴,将城市进步的动力由具体的技术层面提升到了心灵层面。“自然就是我们的天,中国文化讲三元论,天人地。人从哪里来?从天来就是从自然来。地从哪里来?就是人造物,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人造物。所以,台湾馆的圆球就代表天,点灯水就代表人,我们下面的城市广场就代表城市。” 

  一面是溪谷,一面是崖旁公路,之后是环岛骑车而过的人,这是台湾的典型景观,也是李祖原所说的“天地人”的合一。风景融于旅行的邂逅,心灵的碰撞,这在馆内的每个展示厅里,皆可感受到。

  全天域球幕剧场,与浙江馆内青瓷巨碗的展示方式,不尽相同。在循环播放影片《自然城市》时,散落的雨珠、沁人的花香,在风土民情的观看体验中,随“风”飘散。每年元宵节,台湾平溪有20万到30万人点天灯祈福,而在二楼的祈福台,当记者在触摸屏上按下“阖家平安”四个字时,上方的LED大屏幕立刻隐隐呈现出一个写着“阖家平安”的天灯,在人们的注视之下,天灯缓缓上升,渐渐消失在“空中”。这一互动体验,让每个人都亲身感受到了台湾的传统民俗。

  

  画中的台北旧城:逝去的美好时光

  “台北和上海的距离一度曾经显得非常遥远,但即使在相隔最遥远的时代背景下,还是有近在咫尺的地方,张爱玲写的上海是这一代台湾人所耳熟能详的魅惑之地,潘玉良、林风眠这些‘海派’画家的作品,台湾市井也能认得出来。文学和艺术之于全人类,永远是没有距离的。”台北市立美术馆代馆长陈文玲在“台湾行旅——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品特展”的前言中,引出了一段动人的双城故事。

  6月4日—29日,作为上海世博会“台北文化周”活动之一,“台湾行旅——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品特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展览共展出50件描写台湾各地风景的平面创作,包含了大家耳熟能详、外国旅行者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鹅鸾鼻等台湾名胜。这些作品都是由台北市立美术馆目前所典藏的4000余件作品中精挑而来,展览透过8个展示区,呈现出画家眼中不同的台湾风采。

  从大稻埕到台北城,从碧潭到剑潭,从西门町到东区101大楼,人事不断变迁,城里城外的边界也在改变,而画里的景点,如龙思良所画昔日的士林夜市及中华商场,现今都已不复存在。于是,画中缤纷的色彩,以及庶民文化的真实存在,便在画布上一一道来。

  杨三郎的《台北旧街》用厚涂的暖色调和短笔触,回忆着庶民生活的特色和活力,可爱的点景人物则使画面平添怀旧之情。李泽藩以独特的“洗画法”,凭着过去对东门城美丽的深刻记忆,画出了东门城昔日风光,透过画面人们也能感受那分与土地接近的和谐感受。张炳堂的《安平港景》、陈景容的《澎湖的冬天》、江明贤的《北港朝天宫》等,无一不在诉说着台北过去的风貌人情,而这些或已逝去的吉光片羽,依然成为了人们记忆中,永恒的美好时光。

  

  现代城市:平淡生活,无限宽带

  如果说台湾馆和“台湾行旅”讲述的是台湾的历史风情和人文艺术,那么位于浦西的台北案例馆,则让人们置身当下以及未来的台北生活之中。其中所展示的先进观念以及环保和媒介技术的运用,超越了单一的物质形态,让人思考与体悟。

  在3D剧场中,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7分钟短片《台北·生活·微笑》没有花俏的拍摄技术,只是平实地记录生活,展现常态。除了展示山水风貌如翠绿的阳明山、古朴的龙山寺、中西结合的台北故宫等,侯孝贤还用24小时全方位实录的拍摄方式,叙述了台北市民从清晨到日落的真实生活现状。忙碌的捷运站、午后安静的诚品书店、傍晚热闹的海鲜市场、云门舞集《行草》、街头艺人的随性表演、士林夜市的繁忙……伴随着日出、阵雨、夜幕、烟花的起落,市井生活的日常况味在眼前,在心中,流转、定格。

  而在未来剧院所播映的全息影像,则注入了科技的元素,它艺术地展现了台北城市生活中环保的理念。记者看到,剧场中间的展演空间是一个用钢架准隔离的金字塔造型,底部则是台北盆地的模型。该展示空间由台北艺术大学设计,它通过一种陷阱的投影技术,在一个倒金字塔型的投影区里通过反射等原理,使得观众无论在东南西北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画面。

  影像通过几个生活中生动的例子,表现了无限宽带和资源循环在现代城市中的运用,比如,在实验室的丈夫与在外游玩的家人,可以通过无限宽频技术进行交流,实现了远程医疗,医生不用到达实地,就能为病人治疗。


美术报 珍品 00046 台湾元素:旅行的意义 2010-08-14 nw.D1000FFN_20100814_2-00046 2 2010年08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