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画家

中国葡萄唐 ■翟墨

  《美术报》675期以“中国葡萄唐”为题,公布了唐思源息缘闭户20年寒窗的创新成果。 

  10年前,我就读过唐先生的论文《关于东西绘画的分野》,一个画家,想到的不只是中国画的自身,而涉及异域民族文化导向思维的相反相成,显示出作者广博浩然的思考,也展现出唐思源笔下美术和文学的多面归纳与散开的艺术兼容。

  唐思源的葡萄画课题研究,正是在这种东西文化分理的相悖相融中展开的。为改良中国水墨、完善中国画写意色彩的理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末,是中国从冗长的封建樊篱中突围出来的一个文化觉醒时代。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美术在外侵内战的沦陷中奄奄一息,后半个世纪逢共和国诞生,在百废待兴、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的窘况中呈畸形发展。幸免于难的是世纪之末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主体上恢复了传统文化的本质,又弘扬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气氛,使中国有了—次规模性的文艺复兴。劫后余生的美术家们,放胆挥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美术繁荣。可惜一阵波澜壮阔之后,中国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冲击下再度走进了困惑。主义问题、色彩问题、市场问题……统统堆在了尴尬的桌面上,让理论家们面面相觑。

  当时,艺术刚刚入世的唐思源才三十多岁,便抓住了“写意色彩”这个课题,他认为,中国画困惑的主因是色彩的局限,在所谓“墨分五色”的无奈中自欺欺人。

  我读过唐思源的文集《南蛮野人笔记》,他对奴性文化的批判、官本文化的抨击、儒傩文化的分理都入木三分,尤其对东方写意文化的解构更是独出心裁。

  唐思源研究国画色彩,把葡萄作为媒介,自有他的道理:其一,他小时候家里贫穷,靠种卖葡萄买笔墨习画,他感恩葡萄;其二,葡萄自古是朝廷的贡礼,高雅一筹,君不见唐诗曰:年年战骨埋关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其三,湖南话“葡萄”与“不倒”同音。脚踏实地,事业不倒,是一种精神寄望;其四,葡萄丰富多彩,成串累积,大小合适,便于毛笔表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技术层面上看,唐氏葡萄二十年的研究,孜孜以求,真正做到了把西洋画色彩理法引进国画水墨写意空间,使葡萄具有了色彩冷暖、明暗、色相、推移、邻近、渐变、呼应的丰富变化,并且通过化学处理,使葡萄呈现一层鲜活的银霜。作品在法兰克福展出时,令欧洲的画家们眼前一亮。而在中国画家的视野里,丢开西画的造型设色,单就传统而言,唐氏的水墨透明淋漓和线条的流畅挺拔,画面穿插处理得相得益彰,已经十分娴熟。而作为普通观众,自然是普遍的审美需求,葡萄晶莹剔透,让人垂涎三尺,举手欲摘。

  自古以来,雅俗共赏是成就大家必然的途径,美术的底线是美,高于生活是要求画比生活中的形象更美,这—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陈逸飞的人物、于志学的冰雪做到了,唐思源的葡萄也做到了。但我还想说的是,凭思源的激情和智商做到这—点是不难的,在《他是谁》一文中我说过:“如果以葡萄名世,所成也小所负也轻”。思源的大作为应当在他故土九疑南蛮文化上,无论是用大写画山水云林还是以小写作水车老屋,无论是用乡村语文写南蛮情结还是借儒学道法作巫傩神形,他都当之无愧是当代文学美术兼优的顶尖高手。不信,你先去读他的散文和他的山水,终会掂量出他葡萄的沉甸。


美术报 画家 00016 中国葡萄唐 ■翟墨 2010-08-14 nw.D1000FFN_20100814_2-00016 2 2010年08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