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3版:考艺

学会“适可而止”

  学会“适可而止”

  □高 照

  一个人所以要“说话”,不外乎是把自己的要求、欲望与想法,向外界表达;再是将自己的意见、态度与主张,回应对方。凡此种种,说话都有个明确的意向。当然,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的,三言两语,就会道出长短方圆;把是非曲直,说得明明白白。我想,人人都愿与这种人对话、交流。不过,生活中往往也会遇到思绪不清,语无伦次,话说一堆,罗唆一片的。倘能晓其意,还好,最怕是讲了半天,令人做个丈二和尚,而不晓其言之为何物。这种人虽少,但,言不达意者,不是没有。

  做文章亦然。能千字的,不上万。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因为写文章,就是用文字,与读者对话。意达字就,不尚冗长。自然,也有下笔千言,文理不清的,可谓懒婆娘裹脚布,又臭又长。我看,大抵乃因其文字功力之不足,所现出的一种无奈之举!不过,亦有非常的。如,应评职的需要,书,写得越厚越好,文,拉得愈长愈妙!至于那“质”,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又有几个评委,对评论者的书、文,页页恳读,张张翻阅的?那多半也只有以书之厚、文之长论事了。此当别论。

  由讲话、做文章,亦使我想起了画画;想起了艺考中或培训时的素描作业。

  在考场,监考的老师们,常为某考生素描画得到位而兴奋,并深感后生之可畏。然而好景不长的是,这种激动,又随着考时的不断延伸而失却!何以?这孩子的画面,不是越画越好,而是愈画愈花;越画越乱;愈画愈糟。形,也走了样。灵性的第一感觉,在莫名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叹息之余,究其因,我想,主要还是他不懂什么叫“适可而止”的缘故。学会“适可而止”,关键在“适可”。不晓“适可”者,岂会“而止”?而所谓“适可”,就在于你画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曾问及一位参与进修的老师。因为我发现他绘画的第一感觉甚好。表现在入画时“三斧头”的功夫,画面效果且佳。他也说,自己的眼力极为敏感。模特的每一突起坑洼,都悉堆他的眼角。如是,常激起强烈的表现欲。至于为啥表现,他并无什么目的。因而画面最终的效果,虽不会乱七八糟,但往往是“现不如初”,使我扼腕。我想,这也与说话、做文章般,如果不明其目的,大概就会出现类似的毛病;且还会做出不少画蛇添足的事。为啥说话、为啥作文?素描究竟为啥画?要明白。头像,相对地说,形准了、调成了、神有了,诚如说话、作文,意到“而止”,这就叫“适可”,

  这里要说,某些素描评分、辅导的老师,是否就十分明白素描的画理,未必。比如,有人说,此头像,形虽欠准,但光影明暗尚可,画面调子不错。我以为,这样的评定,绝对错误!试问,调子的产生,光影的明暗,只是随对象块面结构的起伏而衍生。当光影与调子所反映的现实与对象不符时,它们的意义还何在?无论是艺考的评分,或是练功的培训,“形”的准确总是第一的,也是基本的。舍此,难有第二目的!

  近来,浙江的教育厅为中、小学生减负,解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推出了减负“新6条”。用意虽佳,看之,不是吹冷风,教育制度不变,此举,也就只能是吹吹冷风而已!其中谈到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于我们,同样有个画画练习量的问题。虽然一定的量,反映一定的质。量变引起质变。但在量上,也有个“适可而止”的事。究竟掌握多少“适可”的量,便可引起“质”的飞跃?我以为,这同样与练习素描的目的有关。如果一味地只知“将素描进行到底”而陷入一种盲目的追寻之中,这将是一个问题。什么叫“适可”?头像素描,如果物的结构、形的特征、人的神态相对地达到了要求,即是。并非画面,越复杂才越到家。不信,你看西洋文艺复兴与我国素描名家之作,即可有悟。


美术报 考艺 00033 学会“适可而止” 2010-09-04 nw.D1000FFN_20100904_4-00033 2 2010年09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