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谈画册设计的“过度包装”
Lu Jingren >Book Design >吕敬人
书籍设计是阅读审美的整体追求(下)
记者: 对于画册设计,应该如何考虑设计的“五感”,让画册本身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请吕老师推荐一些值得设计师借鉴与学习的优秀设计作品。
吕敬人:对于画册设计,有人说,没有设计才是设计,这是偏颇之说。没有设计的书何需要设计,我们说的好设计是不留下刻意设计的痕迹。一本好设计的书,让读者在流畅、有趣的阅读中感受到设计的美感和文本语境的充分表达,并为读者创造回味联想的可能,无论是繁复的设计,还是概括的设计均可做到这一点,只要符合文本主题即可。有的设计表面上它没有过多的“笔墨”,也没有滥竽充数的照片插图。但其精心的编排秩序,灵动的空白运用,合理的字体字号、行距段式的设定,仍可显现设计师投入的追求和功力。如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著名设计家卢浩设计的《徐悲鸿》是很好的范例。我曾为一个出版社设计一本学术类图书,根据文本属性,以简洁大方的版面交给对方,却被认为偷工减料,组稿方觉得不加上一些装饰成份岂不是亏待了这份稿酬的付出吗,真让人哭笑不得。这种心态也是导致当今出版物越来越花哨,干扰阅读的原因之一。当然出版社主观上要做好书,但一味地跟风,媚俗,使书籍市场缺乏品位的书屡见不鲜。另一种情况是设计师对内容无深层次的挖掘,创意的枯竭,视觉语言干瘪,反以简约至上为借口,同样不能提供给读者满意的作品。任何设计均要有个“度”,并与之表现对象内涵相吻合,不管是具象思维还是抽象设计。
设计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怀袖雅物——苏州扇子》,自2005年介入编辑设计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主编也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家,他能理解我的设计意图,但也有不一致、甚至意见冲突的时候,我们双方不断沟通,说服编纂团队。设计使书籍内容的陈述多层次化,并构建了信息传达的阅读系统。为了全方位体现扇子艺术的面貌和制作过程,我的编辑设计给编者增添了许多“麻烦”,增加了工作量和编创成本,不过丰富了书的内涵和看点。为使画册体现出东方书韵,我与编者多次到造纸厂、印刷厂与老总及技术人员沟通。为保持传统阅读的柔软感,将45克正文纸降到40克,导致纸张退回重新制造。书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来不得一点马虎,幸得编者、出版人、编辑、纸张印制方具有的共识和对做书的态度,一出精彩的扇子戏剧被我们共同演绎出来。
书的本质不言而喻是阅读,但不仅仅指的是视读,一种过去认识的纯粹文字阅读,其实还包括形态阅读、触感阅读、交互阅读、聆听阅读……即使是视觉阅读,也有图品、字型、编排、空间、节奏、层次欣赏;还有信息戏剧化设计语言和语法领悟、联想启迪展现以及阅读美感享受。一本好书不仅是信息传声筒,更是影响内心和周边心象物境的生命体。
另外,我想对阅读谈一下看法。今天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根本的改变是视频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当我们上网接受信息的时候,传统的单向性阅读法已不适应来自于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信息流的撞击,互动式的点击阅读更需要有较宽阔的视界;图形与文字成为共同主导信息传播的语言,令读者需要具有形象思维的训练等等。我喜欢阅读清晰易读的书页,但我也有尝试引发多种阅读方式的设计思考。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受众选择不同的设计语言、语法和手段,完成不同个性的读本,令不同的读者赏心悦目。我们习惯于一种阅读,我们也在适应着另一种阅读,我们的创造力更不会受制于唯一的一种阅读。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值得设计师借鉴和学习的书。
▲[1]《立体看星星》 (日)杉浦康平设计 1984年出版
▲[2]《Irma Boom》 荷兰女书籍设计家伊玛·布设计 2002年出版
▲[3]《1000亿分之一的太阳系+4000万分之一的光速》 (日)松田行正编 2009年出版
▲[4]《一字一生——1949年以来中国字体设计师们》 廖洁连著/设计 2009年出版
总而言之,书籍设计不只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编排与整体关系贴切,十分清晰地读到内容。设计师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各种相关素材的寻找,图像的配置,字体和文字群在空间内的安排和时间上的游走,文本传达结构的处理,信息阅读之五感来诠释作品。设计师把书籍当作一个舞台,在尊重文本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去精心演绎主题,以传达文本内涵的最佳传达,这就是设计师的职责。
怀袖雅物——苏州折扇 S: 255×390 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