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画幅 大境界
——“松江风情·小幅油画展“观感
□葛永荟
画幅越画越大,可画的境界却小了,情感的投入也少了。
这是近些年来许多画展上出现的一种现象。每次参观各类全国或地方性美术大展,给人的普遍感觉就是大、密、满、堵和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那种空灵与诗意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当你一步入展厅便如同进入了丛林画海一般,如要是没有展厅的高度限制和主办者对尺寸的要求,有些作品可能还会更高更大。真不知主办者和艺术家们这样做所为何故,是想累坏画家还是想要吓跑观众?难怪有些展览没等全部看完,还未及登上二楼,就已有打道回府之意。一些主题性创作的画面上就更是人满为患,令观者没有了喘息的余地。如果真的非要以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构图与手法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有些题材本就轻松自然、简洁朴素,以表现日常生活、身边情趣,描绘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作品有必要都画得这么大吗?
近期举行的“松江风情·吉林省小幅油画作品展”观后却给人以轻松愉悦的视觉享受,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近距离地请观众品尝了一次丰富多彩的视觉盛宴。且不说那明亮耀眼的关东晨雪,在白山松水间奔跳穿行的獐狍野鹿,还有那伫立在松花江畔柳荫下的朝鲜族少女梦回故里的回眸一望,都让人目不暇接,过目难忘,就是那咫尺画幅上抽象与意象之间的几抹轻描与淡写的诱惑,也使人流连忘返,就像一首首田园之诗,好似一曲曲幽远的歌……难怪展厅中人流穿梭,观众如潮。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先生,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教授在参观展览时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古今中外美术史上曾经一度出现过许多擅长画小幅作品的画家和画派,中国宋代院体画流传下来的精品就多为小品、册页、扇面和手卷。像皇帝画家赵佶就是一位擅画小品的大家高手,他的《枇杷山鸟图》,佚名的《豆花蜻蜓图》、《秋葵图》、《出水芙蓉图》等不胜枚举的精品皆为扇形,赵昌的《写生蛱蝶图》,阎次平的《牧牛图》,马远的《雪景图》为手卷,其中《骷髅幻戏图》、《秋庭戏婴图》、《蕉阴击球图》、《春游晚归图》、《柳溪归牧图》等表现当时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并未因为只是画在咫尺之间的团扇上而影响了艺术表现力,相反却非常之精彩,很有诗意。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更是多以扇面、册页、手卷等小品的形式出现,已成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17世纪欧洲“荷兰小画派”专为城市里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市民画生活中的人物,日常用品的静物,开满鲜花的庭院,繁华的街市等。“荷兰小画派”不但孕育了哈尔斯、维米尔等大师巨匠,还对后来的欧洲乃至世界美术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法国的“巴比松画派”、前后期的“印象派”、“纳比派”、“点彩派”的代表画家柯罗、米勒、塞尚、凡高、高更、博纳尔、维亚尔、修拉和西涅克等都是擅画小幅画的大师。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人物列维坦更是多以小幅风景见长。俄罗斯大地上那神秘莫测的河流,一望无际的白桦林成就了一代风景画大师……
吴作人、司徒乔、董希文、朱乃正等老一辈油画家赴青藏高原画的写生多为小幅,颜文樑、沙耆、吴大羽、吴冠中、冯法祀、李天祥、何孔德等老先生更是擅画小品小幅的大家里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幅作品的好坏不是尺幅大小决定的,而是要以情感投入的多少,艺术含金量的大小而论,应是咫尺之间,气象万千,自然又丰富,从容而大度。画幅虽小,境界却大。
吉林省文联、吉林省美协共同主办的这次“小幅作品展”为全省美术家们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画坛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展现了名家荟萃,新人辈出的可喜局面。所展示的描绘关东大地风情风景风物的作品定会受到广大观众、艺术家、收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希望今后能够多创造机会,定期举办类似的小幅作品展览。可以是水墨的、版画的,水彩、水粉、色粉的,素描、速写的,油画写生的,因为这类画种都适合于用小幅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