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还能炒多久?
■牟建平
在刚结束的2010年秋拍中,古书画行情继春拍之后再呈疯狂强势,成为秋拍中市场一大亮点。在中国嘉德“秋光万花——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上,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拍出3.08亿元的天价,另一件明陈栝《情韵墨花》卷也以1.13亿元的不菲高价成交。在经过前几年的沉寂后,古书画再度受到市场的强烈关注与追捧。
如何看待自2009年始的这波古书画行情的快速上涨?这种疯狂是否有其合理的成份?“亿元时代”是名符其实还是投机资金所致?古书画收藏应防范哪些风险?未来古书画是否会面临调整?
跨入“亿元时代”,昔日冷门变宠儿
古书画真正开始引人关注是从2007年11月嘉德秋拍一幅明代的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高价成交开始,自2008年后,国内古书画拍卖行情大有升温之势。2008年春拍嘉德的恽寿平《载鹤图》(3696万元)和八大山人《瓶菊图》(3136万元)都突破了3000万元大关,2009年匡时的八大山人《仿倪云林山水》以8400万元拍出。2009年,对国内古书画行情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明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拍出1.69亿元,首破亿元大关,从此,古书画一路不可抵挡的“井喷”行情真正展开了,古书画行情被彻底激活,从昔日冷门摇身一变成市场的“宠儿”。
在古书画接连出现几幅亿元拍品后,“亿元时代”瞬间成为媒体猛烈追逐的热词。一些媒体和拍卖公司先后就“亿元时代”策划了高峰论坛活动,各方高论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四种说法:“分水岭说”认为——以前的时代叫“捡漏”的时代,艺术品老是不能实现它高贵的价值,但是有了“亿元拍品”后,艺术品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了,亿元就是“分水岭”。“国际接轨说”表示,中国现在正在国际化,从国际角度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梵高就已经过亿了,而且是以美金计,中国发展到今天,出现过亿的书画,是很正常的事情。持“文明古国说”则慷慨陈词:“毕竟中国是最大的文明古国,一直到今天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艺术,就该有这个价格定位!”而“古书画委屈说”更是不平道:“当代艺术四大天王卖到几千万元,大家回头看看,中国书画不是委屈了吗?比价效应也该起作用了。”
笔者以为,“亿元时代”本身是很简单的市场行为,是书画进入“资本时代”的产物。以前的收藏家只是纯粹的收藏而已,他们的资金实力有限,同当今的资本大鳄不可同日而语。以前的市场是收藏主体单一的“小市场”,而眼下的买家很多元,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许多抱保值增值目的的大买家进入了市场,个别艺术基金也睽睽而视,水涨船高,最终造就了“亿元时代”的产生。再好的精品,没有资金流入,所谓“分水岭”、“接轨”、“古国”、“比价”都无从谈起。所以,对“亿元时代”掺杂或赋予更多的承载,都稍显多余。
内因外因借助,“通胀”再添一把火
我认为眼下古书画升温主要有七大原因。首先,前两年的市场热门板块“当代艺术”在2008年底金融危机后步入调整期,一些买家转而进入书画板块以求“避险”;其二,本土文化认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代书画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其三,个别名头较大的古书画作品上拍,也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买家的购买欲望;其四,前几年古书画一直存在明显的价值低估,无论是升值还是炒作空间都较大;其五,市场缺乏热点,只能寻找新的热点,于是古书画被人拿来“树旗”;其六,大量投资性新资金进场扫货,为古书画飙升推波助澜;其七,2010年国内通胀压力明显,CPI一直在高位徘徊,吸引了部分社会闲散资金进入书画市场。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国内艺术品市场不难发现,“热点板块轮转”是一大特点。2003年“非典”后,油画开始大涨,中国书画一直处于“跟涨阶段”。现在油画行情大幅滑坡没戏可唱了,于是古书画自然就走上前台领衔扮演“主角”。另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关键是眼下进场玩古书画的都是超级实力买家,如“法人股大亨”刘益谦,资产数十亿元,买一幅画动辄千万、亿元,根本“不差钱”,短短一年将赵佶《写生珍禽图》(6171.2万元)和吴彬《十八应真图》(1.69亿元)一一纳入囊中,可以说凭一己之力推高了国内古书画行情的飙升。各路资金进场,是推高古书画行情一路走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收藏门槛较高,不适合投资行为
随着国内通胀持续走高,许多社会游资将艺术品列为投资保值品种,一些人更是将古书画作为投资对象,揣资大举杀入。但是古书画并不是普通的艺术品,它的收藏门槛很高,远高于瓷器、油画、玉器、文房等品种。所以,严格讲古书画并不适宜纯粹的投资行为,把古代书画视为简单的一种投资,一方面是对古书画缺乏了解的无知,同时也将冒有极大的风险。
一些新入场的买家对古书画毫无了解,有的甚至连馆藏的古书画真迹都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就贸然到拍卖会举牌,如此买来的大多是二三流的仿品,甚至有的连印刷品都分辨不清。即便是对已经进入书画收藏五年八年的买家而言,许多人也只能玩玩近现代书画,还不敢碰古书画,因为古书画收藏对买家的要求更高,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多看许多古书画真迹,只有对真迹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量”后,才能真正做到辨别真伪。
目前风险巨大,后市将面临调整
就古书画拍品来源来看,由于古书画是“稀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足以支撑当前的这种疯狂火爆,尽管行情的火爆会刺激大批的赝品源源不断“加工”出来,但也很难改变古书画本身具有的独特属性,古书画的“稀有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无止境地上拍,除非馆藏的东西都跑到市场上来,所以仅从拍品资源上就无从保证当前这种不合理的“疯狂”。
从走势上看,自2009年起启动的这波古书画大涨已步入高位,在行情步入高潮后面临后续上涨乏力的危险,未来能否延续这种强势令人怀疑。如行情得不到有力支撑,将停滞不前或拐点向下,两种走势都有可能。若资金得不到支持,缺乏重量级拍品的话,行情将进入尾声。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板块启动升温后,至少有两三年的周期,所以我认为——短期内古书画还将维持较高热度,亿元拍品仍会涌现,一方面自身积累泡沫和风险,另一方面等待市场出现一个新的领涨板块来替换。
价格虚高严重,质地与高价不符
古书画价值回归,对每一个书画人士和收藏者来讲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毕竟前些年古书画一直在低位徘徊,许多不过几万元,高的也就一二百万元,超过千万元的凤毛麟角,这种严重的价值低估也是很不正常合理的。但是,现在又在经历另一个极端——过度炒作,高估和虚高的拍品比比皆是。本人并不反对高价,真正的古书画精品突破“亿元”并不该令人惊讶,甚至个别“铭心绝品”超过10亿元也不稀奇,但许多冒牌的赝品和中低仿也趁这股热来浑水摸鱼,价格与质地严重背离,就不能不让人鄙视和担忧了。
从品质上看,这两年的多件亿元拍品如黄庭坚《砥柱铭》(4.36亿元)、王羲之《平安帖》(3.08亿元)、陈栝《情韵墨花》手卷和曾巩《局事帖》(1.08亿元)都不具备亿元书画的品质,价格虚高不小,买家的持有风险很大。《砥柱铭》与黄庭坚根本没什么关系,《平安帖》年代至多也就是明代摹本,而陈栝的《情韵墨花》手卷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赝品,曾巩的《局事帖》完全与宋人的书法信札是两码事!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拍品有的则顶多值几百万元,有的连当个资料研究的水准都不够。当今的拍场是“名头不够,假来凑”,大家都争先恐后寻找“明星大腕”和“亿元拍品”,仿佛没有亿元拍品就是无能,就是二流拍卖公司,于是不惜拿假货来充数,或者明明拍品的时代较晚,愣要说成是“宋元”的,眼下这种“张冠李戴”的招数很盛行,而且对新入场的投资型的买家屡试不爽。
火爆“亦喜亦忧”,市场明显欠成熟
2010年国内古画拍卖走出火爆上涨行情,既令人可喜又让人担忧。喜的是,古代的价值被藏家重视,彻底摆脱了前几年被市场低估一直当配角的尴尬境地,古书画终于“扬眉吐气”了,成为市场的“宠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波古书画暴涨的同时也真实暴露出不少投机成分,许多赝品也相继涌上拍场,贩假拍假时有发生。一些投机分子“浑水摸鱼”,在这股书画大涨行情中发了横财。个别新入场的买家“择高而买”的心理,导致了“高价赝品”的产生,显露出古书画市场不成熟的一面。
笔者以为,古书画诞生高价有其合理的因素,前几年古书画行情一直较弱,价格低估明显,如今价值回归理所应当。但是在行情急剧转热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当前国内古书画收藏仍存在不少问题,假画依旧泛滥,人为造势炒作现象相当严重,由资本涌入带来的市场性波动非常明显,收藏投资风险不容小视,过分盲目乐观或大举进入都还为时过早。未来如何减少市场投机成分,提高买家真伪识别能力,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保护买家和投资者的热情,对市场能否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