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6版:美育

文章导航

如何研究非洲艺术?

非洲艺术国际研讨会纪要(下)

  法器藏品区

  张坚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

  我记得在编纂西方艺术的教材时,曾经遇到过把非洲艺术这个部分放在哪里的问题。究竟是放到古代部分,还是中世纪的部分,这牵涉到非洲艺术前后时期的艺术,包括东方的艺术,放在哪个位置,这也涉及到西方美术史叙事结构的问题。我国目前大多数情况,是通过西方美术史为主的艺术史结构来给非洲艺术定位。对非洲艺术史的认知,是根据人类学的分类方法所作的定位。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艺术事实上分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人像雕塑,另外一种是面具,这与西方美术史的视野联系在一起。古代希腊主要创作背景是人像雕塑,这样一种以古典艺术为核心的艺术史的叙事,也影响到对非洲艺术表达方式的认知,所以我们会把这些东西作主要研究对象。风格分析的方式基本是类型语言的方式,我相信许多西方学者做过许多非常细致的调查工作,包括田野调查。其实国内现在面向非洲艺术研究可以借鉴这些成果。因为这些成果确实很细致,我读过一些文献,他们通过田野调查分析非洲雕像人体比例,耳朵的形态、胸腹的结构,归纳所谓的部族风格。因为每个部族的特征都有不同的部族语言,所有部族产生的艺术作品都用专业术语来说,是高风格化,这个风格化都可以归结到一系列的风格形式特征上来。

  目前西方非洲艺术史的研究,我觉得有点像科学标准推举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美术形态。现在的问题是非洲艺术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如贝宁的艺术、尼日利亚的艺术、南非某部落的风格,这些是很精细的,而个体的艺术家创造因素是我们对非洲艺术史研究所缺乏的。事实上,每个个体艺术家在创作某个具体形象时,都不是仅仅简单想通过什么形象来表现某种自然的力量,而可能是具体牵涉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表达。

  我们应该把非洲艺术品当真正的艺术看待,而不是把它当做人种学的人体,这也是文化的人文主义,人种学博物馆的非洲艺术标本应该是代表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这样一种非洲艺术的认识情况。当然这些也是和形式主义分不开的,像毕加索、马蒂斯这些非洲的艺术语言,其实只是站在西方艺术领域创作的角度来看,没有关注非洲艺术作品背后复杂的生活体验情感和内心精神诉求,他只考虑非洲艺术形式表现可以为他所用。但是如果是非洲艺术史的研究单做这些事,是不够的,不能仅仅从形式层面看待这些非洲土著艺术作品。我们的研究要把它看成特定文化语境下的创造。这就牵扯到田野调查,也牵扯到我们对非洲当代艺术的认识,其实对非洲艺术史的认识,与对非洲当代艺术的认识紧密联系。我们要研究过去或当代的艺术家,如此一来,复杂的社会文化与艺术间的关联就能体现出来。我们要形成自己的话语,而不仅仅是沿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形式。

  

  蒋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报》副社长

  我认为非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性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使我们居住的蓝色地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各国之间在经济上有先进和落后之别,但是艺术只有差异,而恰恰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今天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各民族各国在我们这个百花园中扮演着自己角色。

  各国的许多艺术家,尤其是西方的欧洲的,从非洲的艺术当中汲取了一种灵感,将古老的非洲传统艺术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了极具鲜明特色和创造感的艺术,这种影响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我本人是一个绘画的实践者,我是画水彩画的,我在工作室里就非常喜欢听非洲尤其是南非的一些音乐,此外我手头有一些相关的非洲艺术的木雕和图片,我读书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看到的这些资料让我爱不释手,心里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非洲木雕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它高度概括夸张、直率强悍,还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将真实世界的图形人物,改造成他们理想当中的图形或者雕塑,具有很强的材质美感和形式魅力。

  我有一个担忧。今天受过现代美术教育的美术家,他们绘画的作品已经失去了本民族的传统特点,非洲现代人跟别的民族绘画表现出来的这个样式没有什么两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假设每一个民族都失去了它特有的艺术锋芒、它的特点,那么它存在的价值也就不大了。

  

  程原

  厦门集美大学文艺理论研究部主任、教授

  从中国自身历史处境看,如何看待非洲艺术,本身就需要价值考量。我想说,我们中国以及我们浙江师大对非洲艺术课题的长远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讲是因为任何话语都有其现实语境。这涉及到很多方面,至少包括:①研究非洲艺术,究竟是为了满足艺术家或是专业圈子少数人的需要,还是为了追溯艺术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的贴合与关怀之本意?②在我们日益强调民族文化传统、提防文化殖民主义的今天,研究非洲艺术,这究竟是“崇洋媚外”,还是以平常心,把非洲乃至全球艺术文化,当成是满足不可替代的我们现实生活当下性的资源和需要?③在中国自身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关系上,究竟是抱残守缺,还是以富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民族个性而被全球分享,为人类文化作出自身的贡献?④作为价值取向,“诉求”也是选择。非洲历史文明与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态文化基因多样性之宝库,还必然涉及原生态文化与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异同,等等。而所有这些既有诸多意义的牵引和放射,同时又都会集中指向,以艺术为代表的、可直感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生活中到底能有怎样的担当?

  2002年,我在有关文章中曾提出:“反自然即反社会”(《装饰》);2005年,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发表被编辑将副标题置换为主标题的文章的原始题目是:“自然的同盟。”现在我愿意换一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意见,这也是今年我对西北游牧民族学术考察和精神返乡几十天里每天不断被坚定的一个信念,这就是——当文化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时候才有力量!为此我既赞同朱竞女士所指出的问题,下一步的研究我们不能停留在一般介绍性的层面上,同时也很赞同刚才邓福星先生指出非洲艺术是生命性、混合性等方面的精辟典论。在我看来,这当然包括在那片广袤大地上那些以身体为载体、体裁形式的自然和生命解放的同构方式。换言之,我们看非洲艺术文化,就像内容与形式成为一个表里互征、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东西时,才有意义。

  

  梁子

  旅非纪实摄影家

  我在这十年之中一直是在非洲的村落里,比如说像东南西中,除了北非。在这些村庄里,我基本上都会呆上3个月左右,有的甚至是四五个月左右。在这些时间中我会只在这么一个村庄部落里呆着,我更多的是想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们为什么吃这个东西?他们的婚礼怎么是这样举行?比如在莱索托塔巴木村,在举行婚礼的时候,他们会杀牛,并且在杀牛的过程中,他们会唱一种对牛很尊重的杀牛歌,杀牛的过程也非常地血腥,甚至是残忍,会在牛身上刺很多刀,但是不会一下把牛刺死。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这样是为了给新郎祈福,牛顽强抵抗的时间越长,代表新郎的生存意识越顽强,在这个地方生存的时间会越长。

  在西部非洲,他们有传统宗教,他们身上穿的草衣,有的代表保护新生儿的,有的代表保护妇女儿童的等等,这些草衣的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这些东西的了解,一部分是我回国之后看的相关书籍,有的是问一些专家,而有的是跟英国的、法国的一些人了解的。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音乐、舞蹈、文化、风俗以及饮食习惯等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因为有原始森林、灌木丛林、丘陵、高原等等。比如在西非,我接触的都是一些普通老百姓,他们的音乐可以随时出现。他们在舂米时,会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调,而这种小调、歌曲是我们在舞台上所听不到的。而在红海与沙漠交界的地方,阿尔法族在跳舞的时候可以没有音乐,会发出那种“丝丝”的声音。祖鲁人则会伴随着“噜噜噜”的声音来跳舞。

  

  程晖

  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艺术总策划,走进非洲、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非洲就像一个人类的博物馆,把人类发展过程中初期阶段完整地保留至今。举例说面具,实际上面具在世界很多文化起源时都有,随着社会发展逐渐消失了,但是在非洲的很多地方,撒哈拉以南的地方我们还能看到面具文化。他们使用面具的目的和形式基本上和几千年前是一样的。

  我这次有机会做世博非洲联合馆,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做了一些非洲比较典型的文化特色的东西,比如面具的展览。这个主题是在面具上做雕刻、传统工艺品。非洲是个比较特殊的大陆,如何发展它的城市化进程很难回答。因为非洲毕竟是有50多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我们在这个主题中把非洲甚至包括人类文化遗产拿出来展示时为了做警示作用。在发展人类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要研究和保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非洲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争取不要让这些东西消失,所以在场馆里做了一些展览,另外也出了两本书,其中《非洲故事》主要有木雕、石雕等几个项目。

  非洲艺术具有很多特殊性,但是不管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只要做出来的东西确实能让我们称之为“艺术”。比如非洲的布料就是典型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实际都是手工织出来,这些织工都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但是其艺术价值非常令人震撼,了解这些现象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展出的展品都是从三四十个国家收集的藏品。作为世博会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也出了一本诗集,邀请了非洲20多个非洲的诗人,出了这本诗集,体现中国人对非洲文化的态度。

  

  钟文静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洲艺术研究中心

  我主要想谈一下木布缇绘画艺术的特征。木布缇妇女作为唯一能绘画的俾格米族人,她们的艺术形式非常有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她们的表现形式具有相对的固定性。比如点、线、面的构成具有一定规律和分类。比如,一个圆点在有的人眼里不过就是一个圆圈,但是木布缇绘画中却可以是图章、黑点、空心点、压扁的点、拉伸的点、中心发射后形成的点。除了这些点以外,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些变形后的点。比如小的螺旋线,利用射线对圆分割后创作的基于十字架的点等。这种主题延续性下变化的结果就是每个“单位”系列中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幅画中存在诸多“家族相似点”,但每一幅却又别具一格。第二个特点是她们的艺术工作形式既有独立的部分,又有合作的部分。有时候一幅画是由好几个木布缇妇女共同完成。但这种合作中又有个性的保留。有时工作是同时开展,彼此不知绘制的内容。有时则分工合作,后者在前者的作品上添加她认为能够突出重点的符号。这种交替或混合不同的图案样式充满着戏剧化的美感。我很同意张坚老师提到的在研究非洲艺术的时候不要把非洲当作一个大的、打包的形式来研究,要具体的去对待,把他们的作品当作艺术作品来分析。所以今后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进一步深入研究木布缇的绘画艺术。

  

  杨勇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洲艺术研究中心

  我主要谈的是关于研究非洲美术的方法问题。我认为现在研究非洲艺术的首要问题不是急于开展具体的研究,而是对于我们所用方法的探究。所以我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非洲艺术研究方法的研究。艺术比其余门类有着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其直接性。艺术品是艺术家心灵的直接体现,直观非洲艺术本身,就是直接与非洲人面对面地心灵交流,这种通过艺术语言获得直觉的体验在非洲艺术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故而针对非洲艺术的研究,我提出,要直观艺术本身,不假思索地直接体验艺术品所含有的艺术家的那种生命的体验,真切地感受艺术品带给我们心灵震撼,这是我们展开非洲艺术研究的基础,是我们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首要的任务并非急于翻译,而是倾听和体验艺术品带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产生我们的“前理解”,也就是我们展开非洲艺术研究真正的“中国的研究视野”。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在以后与西方学者探讨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才可以真正建立我们自己的研究。

  (整理人:杨勇 余杰)


美术报 美育 00056 如何研究非洲艺术? 2010-12-04 nw.D1000FFN_20101204_3-00056 2 2010年12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