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记忆中的那分精彩
刘国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好多年以前,江苏美术出版社出了一本画集,狭长版的,叫《刘振夏人物画集》,作者名字不见经传,画集却引起了业界注意。
一个陌生的名字蓦地闯入了画人的眼帘,出手不凡的画作不禁让人有所期待,这是些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画作,一些精彩的篇章成为恒久的感知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鸬鹚渔婆,竹椅上的母亲,坐小矮凳的老人……现在想起他们还能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读悟出画里画外的感动。这里有赤子情怀,这里有坚毅的品性,这里还有艺术综合消化的能力。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有涵养的笔墨画境,笔线运行的收放间,表现出的一种恬淡、舒缓近乎婉约的韵致,似品“碧螺春”,无疑它属于江南,属于太湖之滨的。不动声色的遣笔铺墨全然没有一点张扬,却分明内藏坚实的质感,这当然并不是表现在用笔使转、提案间的老到精熟,而是那份当行即行,当止即止,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稳健和从容。展现的不仅是上乘的笔墨技巧,更是其良好的心里修为,原是棋枰高手,那分淡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人物画家,对形的把握和对神情的深度表达,是人物画艺术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尺,刘振夏用亲和而柔情,自然而又有些许谨慎的笔意去描绘自己的母亲,似乎生怕惊着安然休息的老人,把儿子的深爱编织在松弛的脸庞缓缓起伏的皱折里。小凳上的老汉,微张的嘴唇,眼角挑出一星余光……如此细微而准确烘托出人物此时此地的情状,正是这种对人物精神世界表现所到达的高度和深度,使他画中的人物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形象,从而,使他从许多“有形有象”的泛泛之作中脱颖而出,也因此,刘振夏的人物画较之许多平庸之作具有了更高的学术品性而为人称道。
刘振夏在素描和造型的训练上是下过功夫的,在形象的塑造和描绘中显示了他很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介入需要复杂的机制转换和衔接,这里“夹生”、“排异”、“不伦不类”是常有的,甚至,在很有成就的画家那里,也还会常常露出尴尬来。刘振夏的画里那些高超的素描本领和西方绘画的艺术修养,都了无声息地隐匿在那纯正的中国式的笔线墨韵后面,那样熨帖、和谐。这是一种能力,一种水平,也是一种艺术观念。
二十多年了,当年的感官至今仍如此清晰,可见那第一次触发是何等厚重。前度刘郎又重来,今天,刘振夏又来办画展了,二十多年间似乎没有听到他的消息,如僧人入定一般超乎寻常的寂静,如今又蓦地来到我们面前,他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讶和喜悦呢?在二十多年的沉匿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