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2版:展事

文章导航

前言

  在浙北杭嘉湖平原和太湖流域的人文历史中,有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顶峰的元季四大家和明清“吴门画派”、“江夏派”、“华亭派”、“虞山派”鼎盛的绘画局势。浙北中国画研究院2009年于浙北长兴成立,即有意在这片传统文脉兴盛的地缘环境中,接续传统的力量,发扬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和精髓。

  中国绘画史上,生长于浙北的赵孟頫及元季四大家是文人画兴盛时期重要的转捩人物。围绕赵孟頫“以古为新”的艺术主张和“元四家”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实践,文人画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如果说文人画的艺术思想和学术追求在元以前还如同流星闪烁,似涓涓泉涌,那么进入元代及其之后的明清时期,则若滔滔江水汇成洪流。然而,就中国绘画本质而言,文人画诗文之余的“遣兴”态度直接导致了绘画社会功能的弱化甚至分离——就其内部发展的重要因子而言,隐匿着两种危险倾向:一是“小文人”亦步亦趋、谨小慎微的处事态度,在绘画中表现为层层相因、相互抄袭、拘于成法,生活和艺术创造力极度贫乏;二为自恃“文人”身份,天马行空,任由情感的发挥而失控,误解“逸笔草草”和“似与不似”的艺术追求。元代钱选、赵孟頫提倡的“士夫画”和当代黄宾虹对“士夫画”的理解,都是针砭时弊,强调文人画表层的感性展现及其深层的理性精神的双重内涵。他们强调的理性精神,既体现为艺术家的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更表达了艺术家道法自然及对自然法则的感悟和旨归,是艺术家真正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基于对文人画的这样一种认识和追求,浙北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了首届仁量山水画高研班。作为导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我和班上的10位同学从陌生到熟知,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影响着他们自己,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同样,他们“尊师重教”的品格也为我们任教老师带来了莫大的欣慰。

  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80余件作品,是他们近期完成的写生与创作。这纪录着他们的所感所思,承载了他们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其中有闪光之处,也有许多不足。作为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老师,我鼓励他们将作品向社会展示,以期得到大家的批评,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展事 00042 前言 2010-12-25 nw.D1000FFN_20101225_9-00042 2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