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诗意的境界中
——研读马韶伟的人物画作品 ■孙春平
当代中国画创作处在一个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宽松的艺术氛围给了艺术家广阔自由的驰骋空间,画家们得以更加开放从容的心态摄取古今中外的精华,并大步走向新的艺术天地。研读马韶伟的国画作品,会让人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她创作的丰厚滋养,以及她对西画的融汇。师古而不泥古,取洋而不似洋,她的人物画作品画路宽广,亦古亦今,形神兼备,雍容大度。典雅的画风、蕴致深厚的立意和生动传神的人物造型形成了她鲜明的绘画风格。
绘画是一种语言,是创作者审美取向、自身修养及艺术追求的深层体现,每一点笔墨都蕴含着她的思考,无论是诗境还是梦幻,都离不开画家的主观营造。马韶伟的人物画,强调在创作整体中把握对象的精神特征,尽精微而致广大。读她的工笔人物画《兵车行》(写杜甫《兵车行》诗意图),从宏大场面到人物细节,从动作到神态,无不巧妙地利用了工笔画的形式与技巧,再现了“车辚辚,马萧萧”的宏大而悲壮的场面。作品中的众多官兵与百姓,或勇猛豪迈、或悲壮凄凉,在那复杂情感的万般变化中,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令人震撼的送别图,铁线和钉头鼠尾描绘下的战马和官兵,不失壮观和宏大。画家塑造群像的功力和对大幅画面的驾驭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示。《凿空——张骞出使西域图》、《正气歌》,则抓住每个人物的动作及表情,深度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画家努力使作品味浓、力厚,浑然有势。挖掘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展示的既是画家的功力,也是她的生命激情。
马韶伟的笔下,不仅有大气磅礴的阳刚之作,更有重抒情的仕女题材。在理性的塑造和浪漫的想象中,她创作了《踏花归来马蹄香》、《唐风》、《清风赏荷图》、《中国四大美女图》、《敦煌飞天》、《文成公主》等。展开这些作品,美轮美奂,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这些具有东方诗意的画作,或寄情山水,宁静致远,或清风赏荷,丽人游春,或置身马背,踏花归来,那唐乐声声,如在耳畔,马球阵阵,让人心魄……我们在衣袂飘飘、荷叶亭亭的清新画卷中,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感受唐风与雅韵、感受历史与文明。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的王琦先生,看过马韶伟的画作《文成公主入藏图》后,欣然提笔赞道:“艺道无捷径,勤奋有奇功。”
马韶伟画作选材是宽广的,不仅深入开挖传统题材,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广泛关注。如《晨曦》、《煦日》、《正月》、《金秋情愫》等,都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透过静雅之气展示和谐与美好。《晨曦》画的是几个女学生在白杨树下抒发理想,憧憬未来,意境清新淳朴,积极向上。再读她的《血染的风采》、《午夜去看天安门》、《迷彩的长堤》、《天使凯旋》、《整装出发》,则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的激情与担当。
马韶伟的画作之所以耐读,源于她从构思构图到落下的每一用笔,无论笔墨勾勒还是造型赋色,都既遵循传统技法为我所用的原则,又在现代风格中捕捉自然与新颖。她的技法是在思想和情感调动下自由而从容的发挥,笔墨服从于思想,灵活运用,大胆求新。坚实的用笔功底,这在她读中央美院中国画研修生班时就得到了黄均、姚有多等教授的高度赞赏。
中国人物画强调造型和传神,造型不是目的,传神才能动人。马韶伟笔下的人物,总有一种高洁的气质。她说,我不光要将我的情感、思想、崇尚赋予画中的人物,还要将时代感、文学性、抒情性倾注到作品中去,丰富作品感染力,努力做到形神兼备,充满活力。正是有了这种不懈的追求,马韶伟才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马韶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感受时说:“作为美术创作者,我深知,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题材,掌握适合这种题材的艺术语言,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也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几十年的笔墨耕耘中,我一直在不断修正和提炼艺术语言,寻找那些令我激动的创作题材,以极大的热情,不倦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深爱的事物,去揭示其中所蕴藏的精华。”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马韶伟在她的艺术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她一直坚持在传统与现实中继续探索,潜心研究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从未有所懈怠。从马韶伟的作品中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她淡定平和的品格,感受到她那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艺术心灵。衷心地祝愿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拓展与超越,并期待着她的更多优秀作品。
Email:shaowei_m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