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画家

文章导航

与亚运同行·乔德龙国画展在广州举办

——乔德龙国画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

  

  乔德龙国画展学术研讨会摘录

  学术主持人:李人毅(《人民美术网》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原《美术》杂志执行编委)

  李人毅:“与亚运同行·乔德龙国画展”研讨会现在开始!下面请王韧教授讲话,大家欢迎!

  王韧(文化部全国社会文艺评级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我看了乔先生的画,我觉得对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学习。相信也对美术学院的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各位看看,现在的中国美术界,或者是高等美术院校,受一些社会风气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的风气还是太盛,好像是以价值为唯一目标的,而且也没有文艺性。把绘画看得太简单。我们现在看乔先生的画就知道了,要经过非常艰辛的努力与几十年的奋斗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不是一般的努力,乔先生已经画了几十年的画了,笔墨已经很好了。所以我觉得乔先生的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特别是值得美术学院的学生学习,我回去会做这个工作,让国画系的学生抓紧时间来看,好好研究。今天我们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主任张弘教授也来了,张弘先生刚才感慨也很多,说要把学生搞一个大巴拉来好好学习一下乔老先生的作品。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乔老师的一面,仅有这一面还不够,他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和他的社会经历很有关系,他在文化系统当过馆长、处长、局长,在文博系统当过博物馆的馆长,他有一种天性的社会责任感。他从贵州到海南,画海南的瑶族、苗族文化,他有一种责任感。他的画主要反映民族的文化,这和他在博物馆的馆长身份有关系。在行政岗位上面,看起来他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他的画外之音,功夫在画外上,是毫无疑问的比我们都强。就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一个成功的画家需要全面的素养。书法更不用说,他的书法根底很深,他刚才也说了他每天都写,从不间断,所以说要产生一个好的艺术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最后还想讲一句话,拿一句话来描述一下乔先生目前的状态。我觉得乔先生现在正在艺术高峰上攀登,我用的是“正在艺术高峰上攀登”,不是在平地上攀登。他已经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在那个起点上他在继续顽强攀登。所以我祝愿乔老先生身体健康,攀登更高的高峰并向巅峰前进,谢谢!

  

  李人毅:王韧教授刚才的发言其实是让我们听到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他谈到了乔德龙画展的社会意义,就是对美术界当前浮躁的情势下乔德龙的作品对大家是一种启发,同时对美术院校培养学生尤其有重要的意义。第二点是他的作品怎么产生的,是因为画家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有为地域文化做贡献的决心和信心来做艺术实践,为地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繁荣作用。第三点提到了乔德龙目前的生态,说他是在高峰上攀登的艺术家,他提到希望他能到巅峰上发展。所以王韧教授的谈话很有学术性。

  下面请广州军区的资深画家、广东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招炽挺讲话。

  招炽挺(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今天看了乔老师的作品,非常感动。因为早年在《中国书画艺术报》上第一次看到,所以今天看了乔先生的作品我很有感慨。我觉得乔先生的画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提倡,也就是说他的艺术创作之路是一步一个脚印、下很大苦功的,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在民族画题材方面乔先生画了那么多好画,所以我今天看了他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震动和启发。这种绘画好像体力活里面的挑沙子一样,是很难的。他画得那么好,并且还坚持学习与创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乔先生实际上是在画生活里面的最真实最感人的东西,这些艺术作品以后对历史和社会,都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现在很多人画民族的东西,基本上没有这种生活了,如果我们不去挖掘就很难有精品留世,庆幸的是乔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榜样。很多历史上留下来的画,也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历史的现实与生活。从这点上说乔先生的绘画与创作精神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中国画,像人物画之类,我不知大家是不是都在探索,不断写意的人物画,是属于这个类型。实际上大家都在探索,从徐悲鸿开始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时代不断地在进步,但仍还有很大挖掘的空间。相对来说人物画比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空间更大,山水画和花鸟画,古人已经做得非常完美,已经做到极致上。但是人物画,像乔先生这种笔墨精到、基础扎实、立意深远、逸趣天成的写意人物画,已经不断地解决了造型和笔墨结合的问题,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前面广州美院王韧院长已有精彩发言,我相信还有很多人都同意我的这个观点。  

  李人毅:招副主席从学术的角度与广东美协副主席身份的讲话很有学术含量。他首先高屋建瓴地把乔德龙先生的创作融入到了大的社会环境中,就是说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宽松、社会发展、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各种流派分得很多。乔德龙能坚守自己的创作道路。最后从内容上对乔德龙先生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乔先生的技法探索做了一个肯定。

  下面,咱们请出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就是广州美院的恽圻苍教授,大家欢迎!

  恽圻苍(广州美术学院原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很抱歉,我不善于大会发言,也不善于即兴发言。但是今天我看了乔德龙先生的展览很兴奋,简单说几句。

  最近我们学校胡一川院长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其中讲到我们院长行政工作和专业创作的矛盾,他很早就学画的,他有一定的基础,而且一直在矛盾中间坚持画了很多好的东西。胡院长对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突出贡献,但他的学术论文里面在这方面比较少,会上提到应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其中要点是他心中的核心就是出人才,出作品。而不可避免就有行政工作、甚至某些政治要求与专业想法存在矛盾的问题。我刚刚开完这个会,今天就应《中国书画艺术报》总编吴耀军的邀请参加乔德龙先生的展览,有一个感慨,乔德龙原来是做行政工作的,也没有专门学画,我过去不太了解。我说句真心话,我以为当官的现在退下来画点画打发时间,然后靠关系搞一个展览,大家不得不来捧捧场。我过去以为是这样的,但是今天看了以后觉得完全不是。我看了展览,我明显地感到乔德龙先生的造型功力、书法根底都非常不错,而且绝非一日之功。

  所以我带了一个问题,乔德龙先生做行政工作,是不是一直坚持画速写,是不是一直没有放下练书法的毛笔,我就有这么一个猜想,而且我相信乔德龙先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他一直注意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理解生活,没有离开速写、创作有很大关系。我虽然不知道,但是我是这样猜想的,应该是没有离开速写,否则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李人毅:完全正确。

  恽圻苍:那就说明我还是有一定判断力。

  我觉得形象思维的形成,造型功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不是说退下来了花点时间就能做到的。而是因为对生活的观察,对海南民族的生活观察,这是很有深度的。不是说我退下来走马观花就行了,而是要有积累才能画成今天这样的画。

  所以我看了这个展览,给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做行政工作的干部,能够画出这样很有底蕴的画,给我的印象很深很深。而且我觉得这些画,画贵州和画海南的人物,都是个性很分明,这些人的特点都拉得很开。而且一幅画一个群像里面,一个一个的人很有个性。我看了有一些一定场面的画,画群像很多都是千人一面,按自己的一套画来画去,包括有些称之大师级的画家笔下很多人都是一个面貌。但是乔德龙先生不是,乔德龙先生的人物一个个都很有个性,这跟他过去做行政工作,一直关注生活、理解生活,有积累、有形象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今天看了以后,对乔先生有一个很可敬的认识。这对我们美术界来说,对做行政工作又搞业务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很兴奋。谢谢!

  李人毅:恽教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你对技法应该要再讲讲。咱们再邀请他讲两句。

  恽圻苍:我对国画是外行,但我看了乔德龙先生的画很放松,笔墨的力度和虚实关系都很有表现力,另外,黑灰白的处理,章法的变化都是动了脑筋的,艺术的修养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的。不是说画一点自己休闲的画,还是很有涵养的,对国画的很多表现,看下来很精彩。谢谢!

  李人毅:我非常敬重恽教授,两年前吴耀军曾陪我去过一次他的画室,他今天谈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谈了乔老师是一个行政干部的丹青底蕴,因为他没有把速写画法落下。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形态,乔先生是贵州人,他的根是贵州,所以贵州连着海南,个性都很鲜明。第三个问题谈了乔先生的艺术修养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画得很放松,黑白处理得很好,从油画角度,从很学术的角度谈了国画问题。所以我们再一次对恽老师表示谢意。

  下面请黑龙江艺术理论研究会会长唐世和老师讲话,大家欢迎!

  唐世和(黑龙江艺术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唐):我来自黑龙江,也是祖国最边远的边疆省份。来了以后很振奋,大开眼界,对我的震撼很大、触动很大,感慨也很多。

  这个展览名字起得挺好,叫做“与亚运同行·乔德龙国画展”, 有些重大的、能够体现国家实力的东西,我们并没有拿到。这样就联想到一个东西,运动员们在拼搏金牌的同时,全国人们的体质在下降。今天的画展,我们也同样联想到美术界各种各样的大展,名目繁多的奖牌、金牌,花样很多,但真正有份量的、能够体现强悍的东西,是不是真正体现出来了?我想也同样值得思考。

  前一段时间国家启动了一个大型的主题画创作,这个主题画创作大部分都交给了曾经获奖牌的人,但是最后创造完了在评选的时候,他们落选了一大批,这样就看出来我们金牌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大。联想到今天的展览,跟亚运会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谈谈乔老师展览的份量和他的人的份量。

  我看了乔老师的画展以后有这样一个感受,他的绘画体现着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不仅在人物的小品上和大的主题性创作上驾驭得非常熟练、到位,这种境界我归结起来是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的构思方面的文化性和社会性问题,绘画总的看起来在中国画当中人物画应该是最难、最主要的画科,在这个领域我们国家有很多大师出现,尤其在近代出现了像徐悲鸿、蒋兆和等等人,当代也有很多,比如西北的刘文西、东北的王绪阳、南方的杨之光、方增先等人。这些大家,他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都各有所长,有的人善于画小体,有的人善于画大型主题画。而能够两者兼得的也不是很多,能够像乔老师这样能画小体,又能画大的主题性创作的人,在这些大家当中也是非常少的。从这两点来看,我们发现乔老师在这些方面的文学性和社会性,他的修养是很全面的,是非常高的。所以他既体现了一个画家的学识和修养,又体现了乔老师对社会的敏感性,这两个特点非常鲜明。

  第二个方面,整体布局,他的绘画的整体布局有一种大的统筹性和运筹性的境界问题,这个境界体现在一个人的追求与修养上,你要具有将军的能力,能够驾驭重大的场面,才能够运筹帷幄,这在绘画当中是很体现人的创造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他形象塑造的精准性和美的境界,能够把形象描绘得很准确,并且能和美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塑造的过程当中,涉及到夸张变形、提炼取舍等等的问题,必须要做得恰到好处。所以我们看到乔先生的作品当中,不管是大画还是小画,都是以美的形象和准的形象展示了艺术性。

  第四个方面,在笔墨语言中的古意与诗意的境界。古意画就是六法当中的体现的古法用笔的问题,诗意就是作品当中的节奏感和韵味感问题。乔老师的作品在古意和诗意方面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五个方面,整体的作品的流畅性和生动性把握的境界。我们知道,在中国画坛当中,把生动性放在了首位。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流畅性的问题,生动的就必须是流畅的。在乔老师的作品当中,他在营造气韵的时候都是特别注重,他是靠构图当中的布事取蕴、笔墨当中的线的节奏、墨的运笔来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看得出来,乔老师的作品和人的修养,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解读,就是说乔老师是可以跟当代任何一个大家相角力的画家,他的作品是可以跟任何一个大师的作品相媲美的艺术精品。因此我觉得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灿烂、非常辉煌的一页。

  我今天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再次祝贺乔老师的画展成功,也向乔老师学习和致敬。同时我也感谢《中国书画艺术报》总编吴耀军同志邀请我,给予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谢谢大家!

  

  李人毅:这篇文章整体上是一篇好文章,我觉得他的五点也是五个统一,这五个统一体现在作品的境界中。第一个统一是乔老师作品,是文学性跟社会性的统一。第二个统一是整体布局上已经达到了统筹性和运筹性的统一。第三个统一是形象塑造的精准和美的统一。第四个统一是笔墨语言中古意与诗意的统一。第五个统一是整体效果的流畅性与生动性的统一。

  我很欣赏唐世和发言最后的总结词,他把乔德龙其人其画放到当代画家之林进行了比较,我认为唐世和那句话不是溢美之词,我觉得与当代的任何一个画家可以相角力,不是说谁比谁高,但是可以相角力。东西在那一放,是什么,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对比,有一比有一拼。再有就是和任何一位大师相媲美的艺术经典,可以达到这种感觉。

  我觉得如果一个画家已经到六十岁将近七十岁阶段,如果没有这样一次展示,仍然藏在深山无人识,我觉得是社会财富的流失。对乔德龙本身来说,他的艺术实践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了,他是社会发展阶段中、文化境界中的一份子。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之路,应该是我们社会共有的财富。所以你也不用太谦虚了,应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里面去。

  以神似为旨归,以形神兼备为追求,以绘画与书法相结合而且达到混然天成的境界,是画家乔德龙作品的主要特点。乔德龙的画凝炼概括,经得起缩小,《十八罗汉》手卷人像缩至米粒大小的头部形象仍然生动传神;乔德龙的作品更经得起放大,他的人物画具有放大后造型不松散结构更严谨的重要特征。乔德龙的作品堪称当代文人画的经典之作。而且乔德龙应该是当代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之一。下面大家欢迎张弘先生发言。

  张弘(广州美术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因为我现在还在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刚刚开幕式的时候来晚了一点。

  今天这个展览,既然李人毅老师专程从北京来做一个学术主持,肯定这个画家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来了以后我一看展览,果然值。人物画发展到今天是觉得越画越难,而且乔老师能够画这么多好画,我觉得相当不容易。我们平时一般看到的画花鸟、山水的画家取得成就的还是很多,但是人物画能画到这样的非常难,而且坚持走下去的很少。

  我看了乔老师的画就很有感受,我自己在学校,这些年除了教学和忙行政,画画都非常少。所以我一看觉得乔老师能画这么多、这么高质量的画,就更不容易了。

  他的画,我自己的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相当深厚,从他的画里面体现出来,他的画基本上是用毛笔中锋来写,而且非常有骨力。他的画很少有现代这种市场上的脂粉气,完全在画自己的追求。他对文化名人的这些研究,我觉得画得很到位。并且还形成了一些民间的造型,刚才大家讲的书法与速写,我在他的画里面都能感受他在这方面的功力非常好。我觉得他还吸收了一些民间的造型,这是我看他的人物的感受,他的人物形像很生动,民间的造型人物画生动的味道,他都能够捕捉到。

  这是我的感受,我就先简单说一下我的感想,我觉得很值得我学习,谢谢!

  

  李人毅:我去年在中国美术馆杨之光画展上见过张弘,我觉得张弘谈的问题抓住了一个要点,乔德龙老师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他不光是在笔墨上,他整个在构思、造型,就是古意和诗意中,里面有浓浓的民间情怀。因为他在当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期间,积累比较厚实,这就看出了一个艺术家的厚积薄发。

  下面有请广州军区创作室的专业创作员陈炳佳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陈炳佳(广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在座的都是老师,特别是李人毅老师、招炽挺老师都是我们高山仰止的。今天我在这里拜读乔老师的作品,确实有点脸红。

  我看了乔老师的作品,特别是反映黎族同胞的作品和山寨,我看完以后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很清新的味道。这是作为现实主义画家所关注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一部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乔老师的一种担当。他在担当着海南民族文化最精华的东西。

  我注意看了他的《织锦图》,实际上织锦在海南是很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我觉得他是带有浓浓的情感和爱的,这种爱是艺术家最珍贵的东西。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爱,他就没有作品,他的作品就没有厚度、没有生命力。

  乔老从贵州只身南下到海南,刚到海南的时候海南很荒凉,我们从他的作品,原始的一些部落,那些草房,我们就感觉到您看到的是一种顽强生命的张力。所以你就很真心的、很真诚地画它,你带给我们,特别是现在的繁华都市,我们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们觉得是你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你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我相信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以后,这些文化我们不要称之为是落后的,而是文化,是文明的浓缩,若干年以后就只能在乔老的笔下找到了。

  乔老是海南中国画界的一面旗帜。我对知道您在海南培养了很多的学生,在贵州也培养了很多学生。现在在海南整个美术界扛大旗的人物,很多都是乔老的学生。所以乔老不仅是海南文化的领导者,也是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乔老以这种拓荒牛的精神不带任何功利性,默默无闻的以虔诚的心态为海南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这里我对您表示祝贺,也表示敬意。

  我就讲这么多,祝您健康长寿,谢谢!

  

  李人毅:今天你发言有点太简约了,他这种对乔德龙先生提出的两点感触比较深。一个是乔德龙先生用画笔记录了当代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尤其是画家,往往从《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历史。画家真的是记录历史,艺术作品比照片更珍贵。同时我特别欣赏他讲的一句话,乔德龙老师是海南中国画创作、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今天还有一个从北京专程赶来的老师,他是湖南人,这个画家就叫傅真忻,他应该是传统民间画的一个传人,而且在北京发展得真的不错。下面咱们请傅真忻老师讲话。

  傅真忻(中国绘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南滩头年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先我要特别感谢吴耀军总编辑与李人毅老师今天给我一个极好的机会来拜读乔德龙老师的精彩大作,给我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说实话,本来我是买好昨天下午两点回北京的机票,今天上午要参加全国政协的一个活动。但是接到耀军的信息以后,我就权衡了一下,因为在北京去看展览太多了,我觉得看乔老师这个展览的效果肯定比我今天上午去全国政协参加的活动要好得多。结果来了以后真正是这样,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很值得看的。

  乔老师的作品,前面很多专家学者评论得非常好。乔老师在艺术创作上面是非常精到的。另外,生活基础、生活的体会也非常深厚。我现在看了乔老师的大作以后,觉得我自己做得很不够,应该更好地向乔老师学习,学习他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他的艺术创作都进行得非常好。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这么多,谢谢各位!

  

  李人毅:傅真忻老师与我经常在北京见面,也经常活动。他在民间木刻方面应该是正宗的传人且有著作出版。民间艺术的发展还真的要靠传承,所以应该对傅老师表示敬意。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已经发言到七个人了,大型的研讨会也很难有这么紧凑的发言、这么高质量的发言。下面在座的有没有想发言的人?请自报家门。

  付洪林(贵阳洪林美术学校校长):尊敬的乔德龙老师、李人毅老师,还有广东的各位老前辈。我来自贵州贵阳,我18年前来过广州, 乔老师画作水平的高和低,我没有资格评价,我要评价的是,乔老师高尚的人格和平静的为艺状态。他的人品和艺品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这次画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乔老师既画海南的少数民族,也画贵州少数民族,很有生活气息。看了画就感觉是到了贵州一样,如画中贵州的布依族,看了以后就感觉是去过贵州布依族一样。

  总之,乔老师的画品与人品一样高。谢谢!欢迎在座的艺术家到贵阳作客。

  

  李人毅:这位应该是乔老师的贵州老乡,他把今天的研讨会推到了高峰,看似不是学术评论,但却讲了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就是画家的人品,生命状态和艺术质量的问题。

  乔德龙(原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先谢谢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和同道们的发言。

  我对我自己非常了解,我在艺术上方方面面天分不高,但是我愿意在里面多花精力、时间去从事我从小就喜爱的事业,只能自己辛苦。头上的帽子,是别人给我的。随时都可拿走。只有我手上的笔永远是我的,谁也拿不走。我一生就是按照我这个话去做的。

  从退休那天开始,我可以成为专业画家了。以前是给省委打工,这是社会责任,一定要做好。退休之后我的肩上担了另外一副责任,就是用我的画笔继续为社会服务。所以我闭关十年。我办展览是想把这十年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成果交给社会检验、并向社会学习,希望大家能给我教导,指出我里面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

  第二,我本人没有上过美术院校,但在画室里面每天待9个小时以上,天天如此。

  再一次感谢在座的各位对我的夸奖,我是把它作为我的鞭策与继续前行的动力,谢谢大家!

  

  李人毅:我非常荣幸能够千里迢迢来到美丽的羊城主持这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非常好。刚才乔老的讲话让我非常感动,乔老师身上延续了中国文化人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表现得特别到位,那种不饰雕琢、非常自然的感觉,就像家乡的那种小河从身边流过,给我们一种滋润和营养。

  70岁了,你出山了,从海南出来了,你带给我们中国美术界的是一个全新形象的乔德龙。过去我和吴耀军说,从艺苑角度来说乔德龙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全新新的“乔家大院”,并且这个“乔家大院”从艺术上来说已经很成体系了,无论是从文化内涵上面、艺术张力上面还是艺术成果上面都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了,并且还看得出他的追求不是独立的。他应该是不是院校的院校派,而且他的作品尤其是用线用笔用墨上,可以完全融入到北方那些大师已经形成的体系里面,并且不相上下。所以你的东西实际上只是身在海南领域,但是你的整个胸怀、艺术追求是全国性的与全局性的,这种全局性的东西可以看成是艺术家立足的角度和抱负。

  通过今天的画展与研讨会,可以看出艺术家乔德龙有三点闪亮的标识。第一是艺术生命的鲜活;第二是生命状态的淡定;这种淡定就好像我们今天说到表扬他时,就好像我们在谈别人似的,好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和他无关,这种淡定我达不到,要是别人表扬我我马上高兴起来了,这就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修养与历练。第三是艺术创作法度下的不安分生态;实际上我看到了他在笔墨上的张扬和放肆,而且那种激情表现得很好。笔墨上的那种不拘一格、谁都不在乎的感觉,在笔墨艺术天地里面完全是张扬的个性,不安分的生态,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外表却是非常淡定的,这就是艺术家真正的内敛。

  乔德龙的为艺状态同时也给了我们两种思考:第一是社会意义。看了乔德龙其画,研究其人,如果我们想学点什么东西,在他身上,在红尘滚滚的浮躁的丹青世界中,他起到了一种降躁安神的作用。我们面对着乔老师这面镜子,我们看了他的作品,认认真真画主题画,为地域文化留下一个文化结晶。认认真真学习他有感而发的主题性创作,都是大画、大创作,给海南甚至中国美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或者记录了当代的文化历史,或者是当代的盛世情怀,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安下心来学习乔老师的东西,那种诸如《织锦图》、《纪实》、《绿挎包年代》等气势辉恢宏的传世精品。第二是他的笔墨技法。当今的全国美展中获奖的全是那些摹了一遍又一遍的东西,但是乔老师的作品却很好地发扬了中国画大写意的笔墨精神,在他的笔下,大写意的笔墨精神成为了他的一种生命与艺术状态,因此这种大写意的笔墨精神,特别值得当代的画坛学习。

  通过看乔老师的画展和解读他的为人,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画家的基本功究竟是什么。通过乔德龙老师这一个典型人物的研究,就会发现人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里面包括文化修养,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包括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这些东西不走偏,广泛地吸收文化精髓,把所有人当成自己的老师,在这种谦卑的精神指引下,才能够使你的作品、真正让丹青插上翅膀,真正有角力,真正能够成大家。所以非常感谢乔德龙老师给我们这么多的思考,也谢谢各位的捧场和发言,我作为主持人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画家 00022 乔德龙国画展学术研讨会摘录 2010-12-25 nw.D1000FFN_20101225_12-00022 2 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