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开拓新境 俞梦彦的中国画创作
□邵大箴
在融合中开拓新境 俞梦彦的中国画创作
□邵大箴
读俞梦彦先生的画,感觉到他是一位有很好造型功力和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在当今画坛,不少画家不能说没有造型功力,他们的技巧基本功相当扎实,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艺术修养,限制了创造能力的发挥,在艺术上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画家需要造型功力,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同的,至于要不要有艺术修养,人们口头上也都不会反对,但实际上很多人只埋头于技巧的熟练,而对读书、观察和体验生活,往往认为可有可无。俞梦彦的过人之处是他既重视造型功力的完善,也关注绘画创造原理的硏究。他在努力实践的同时,不断开阔视野,思考当前艺术创作问题,并吸收各家之长,努力探索自己的个性风格。
俞梦彦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深造于西南师大全国高师工笔研究班,曾长期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是从工笔人物画步入画坛的。他的工笔画创作路子很宽,既长于现代题材又能自由地处理历史题材。面对当代工笔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课题,他经过反复硏究,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创新思路:在描写现实人物时,重点在探寻有艺术表现力的画风。他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和提炼艺术形象。他作品中的人物一般是他熟悉的农村妇女和儿童,常常取材福建地方特色鲜明的畲乡人物和闽南惠安女。他重视写生,积累生动的绘画素材,捕捉现实场面的生活气息,同时硏究如何创造令人动心的艺术形象。来自现实,又有异于现实的别样美,这是俞梦彦艺术创作的特点。工笔人物以写实见长,但艺术的真实应该与生活的真实有异,如果艺术创作一味追求酷似生活真实,便会失去艺术作品的魅力。对此,俞梦彦有清醒认识。经过提炼、加工,他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有趣。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工笔画如《素心浓香》、《溪旁》、《畲乡山妹图》、《迎端午》、《十里谷香人醉图》、《鸟语》、《飞针走线结红心》等,都以气象新和有艺术境界受到好评。他的历史题材画如《宫女蹴鞠图》、《仙乐图》等,也因具有文化意味而引人入胜。他创作的汉舞系列《长巾舞》、《短巾舞》、《踏鼓舞》,以飘逸与庄重于一体的构思不同反响。不论现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俞梦彦都很重视画面的形式美感,在语言上力求突破一般程式。他从整体画面的经营出发,避免工笔人物画容易出现的繁琐和面面俱到,在繁中求简、求单纯,力求以精练取胜。在造型上,他巧妙地处理方圆关系,圆中求方,并把构成原理运用于画面,造型别具一格。在色彩上,俞梦彦解决的是工笔画容易格调低俗的难题。他力避艳丽色,多用柔和、淡雅的色彩作为主调,有时以鲜亮的色彩点缀,画面雅致、沉静而富有音乐的韵律。
传统的工笔画虽然运用的是写实手法,但它同样属于写意体系,同样重视意境的表现。工笔画向前发展大致有两种趋势:一是保存甚至强化自己不同于写意水墨的独持性格,在“保守”中求拓展;二是吸收写意水墨的某些因素使其融合在工笔的表现语言中,以丰富工笔画的表现手法。俞梦彦选择的是第二种途径。他的工笔画“工”中有“写”,在工整中求灵动和神韵。事实上,他在从事工笔画创作的同时,也在写意水墨领域进行探索,把工笔的一些元素用在写意水墨中。尤其近几年来,他创作的许多兼工兼写和小写意的作品也颇有个性特色:在严谨和随意的结合中追求生动性和显示一种意境美。
俞梦彦这种融合工笔与写意两种技巧的做法并非出自偶然,这是由于他有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所决定了的。在他看来,各种艺术门类的融合是艺术之所以不断变化、丰富的基本原因。融合本身是一种探索,融合能创造美。他写过一篇题为《融合之美——中国画人物探颐》的文章,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也以此表达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他的艺术创作,我们不仅看到他对融合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的兴趣,而且在融合中西、吸收民间艺术营养方面,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把传统西画的素描造型、速写法和西画的现代构成用于人物塑造,加强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并运用民间艺术的元素使画面富有装饰感。
在绘画创造中融合各种风格和技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相当难度,为避免融合中出现不和谐的糅杂现象,艺术家需要有胆识、智慧和悟性。我们仔细观察俞梦彦的艺术创作历程,会发现他在融合各种艺术观念和技巧的过程中努力求风格的统一和格调的纯正。他的艺术创作雅俗共赏,他在适应大众欣赏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大众审美趣味。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艺术上永不自满、不断有所追求的俞梦彦,始终把创作看成探索的过程,相信这位精力旺盛的艺术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有所突破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