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情采
■余石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好些十分复杂的道理,比如十分深奥的哲学问题,到了中国画家的笔下,成了非常轻松的活儿。中国的文人画和中国的笔墨最高贵的境界就是它的精神,中国文人画成了君子风度的写照,而荷花也就成了一种君子心境的象征。那清雅修长的枝干可以托起硕大的荷叶,清风徐来,一摇一态,清灵万放,疾风骤起,落叶残败,枯枝劲挺,风骨犹在。这种神韵令今日的文人和艺术家无限地倾情。而那些歌咏荷花的散文诗词,更令画家寄情无限的笔墨。徐青藤以疾徐之笔如狂风扫过,大写意醉写墨荷,而王冕画荷花亭亭玉立,一番清高,更有后启者,以没骨之法,退尽铅华,轻轻地落下,把清荷画来韵味无尽。可以这么说一部画荷花的历史就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史,他不仅涵盖了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更映照了荷花背后隐藏的文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张扬。虽说工笔画荷在当时是称为民间的,画史上的作者大多也佚名,不登大雅之堂,也能在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见荷画大雅大俗,人见人爱。
话还是说过来,中国绘画的最大特点,还是将负载深重的画理演变成了充满趣味的小曲。中国画的艺术就成了世界上特有的一清如水的艺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外部世界如何五彩缤纷,中国画家仍然自我陶醉在自己的心境中,已至于到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画家仍然以那种不变应万变的理念画画,这种理念就成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障碍,这就给中国画的创新打开一扇开放的大门。如吴冠中所说绘画在创新的过程中投入的感情,促使你的形式变化。
我家乡浦东,原本是自给自足种植蔬菜、小麦与水稻的地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周边市区菜市场。在我小的时候,屋前屋后有小河。每到夏日荷花盛开,一泓清水,别提多么清雅。特别是朝露清晨,有露珠在荷叶上,清清泠泠的,直往心境中去,透心的。夏天虽然酷热,但赏荷摇扇,心境怪惬意的。待到秋落枯荷,那枝干还是十分动情,真令人神往。
开放了,浦东早已不是昔日的农村。荷塘也日趋少了,高楼如雨后春笋,每到夏日荷塘与高楼相映,微风吹拂,此情此景,如同画家操着巨笔浓墨泼写,意气奋发,很见一番气势的。开车在荷塘高楼之间,看着、想着,常燃起心中的激情。特别是夏日的晚上,天上挂着明月,高楼灯影交错,映照在荷叶上,色彩灿烂,十分现代,这种自然的画面十分让人动情。为什么很自然的景致,同在一处,由于它的生存环境的发展,本身是往内敛的心境中去的文人画,此时却是一种充满现代激情的张扬,这就说明,画家创新意识的确立,不完全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虽然绘画是画家想象的艺术,但是这种观念的确立,特别是外部的触动,更使画家产生激情。
为了改变我的画风,我的脑海中时常会出现荷塘灯影交错的大场景。虽然这几年浦东大开发,昔日的小河被高楼所取代,但那挥之不去的荷影伴我至今,形成了我生活中情感的寄托。在与荷塘的亲密中,会不断提升我对荷花的理解,或者说,我对荷花的表现,即表达我对艺术追求的是雅致,也使我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增强物体的精神方面的理解。带着一种新的观念,随时代变迁,改变笔墨形式。于是乎背上画夹,带上照相机,去名山大川,去异国他乡,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在不断的感悟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观念及表现手法。
我画荷花,曾经受前辈张大千、吴湖帆、齐白石、潘天寿及古人的影响,时代变了,但文人画的本质不变。我们要继承、追求绘画的精神所在,又不忘当今的创新。文人画要成为富起来的中国人艺术生活。人们对开放的拥抱、对现代真诚的感情,是当代文人画创新中一片开拓的天地。张扬色彩,简练形成,传承与创新同步,是当代画家的新课题,传统要发展,创新就是发展。当然,创新是一种文脉传延,而不是脱离现实的所谓标新立异。
我理解传统中的“留白”,认为这是画面的意境所在。意境,就是画的立意、思想,画荷花不能没有思想。寄景寓情是文人画所以传承至今不衰的原因,你能在创新中用活这片“白”。有墨,是直言不讳;而无墨色的“白”,才是迷人的地方,是阴阳关系,调和着人的情绪与思想。
创造、创新,其实是一种感动,是对心情的一种激发,它发自内心而不是笔墨。近几年来我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开放三十年,既是人的而立,对画家来说也是艺术而立。一幅扇面,一半是“留白”,一半金碧之荷,在半弧形的扇面里,由于展开的余地非常之大,很让人产生开放的联想。一半是清雅,一半是出新,载下了传承与创新。所以,文人画能把自己的激动感染人,是文人画的成功之处。
荷花本是小品,就是因为清雅,使人的胸襟开阔,有画不完的新意,清雅悦目,而且荷花的形态与寓意有主题思想,让人们在挥洒之中动情动魄。当代画家画荷花巨作多,色彩金碧,就是这个道理。绘画是以形传神的艺术,“形”就是墨;“神”就是与时俱进的笔,也叫思想。同是一句话,由于时代不同,一个人的理解不同,思想与概念也就不同,表现手法就多样,这就是中国画有无穷无尽的创新天地的道理。什么“笔墨等于零”,“中国画已到了末路”,其实,中国画的路不会断,他为有思想的人而为,对那些没有思想的“古董”,路已尽,才已空。其实,前辈、古人永远是楷模,树立的是中国画的精神,而不是捆绑后人手脚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