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5版:副刊

有所思

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再思考

  在中国从事中国画行业的人总是说,我们要继承“传统”,这大约是出于技法上的考虑。所谓“笔笔有来处”,“来处”就是我们的“传统”,但是“传统”这个概念含混不清,因为“传统”是分段的。就中国来说,每一个时代的绘画技法不同,比如,在六朝之前,中国画里主要体现的是水墨与重彩画法,六朝之中是线描,水墨的发展和金碧设色的完善,五代是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的定格,两宋期间又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工笔的细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时代的开始。到了明代开始大写意,清代便是水墨写意画法兴盛与西画初步融合,进入二十世纪则是金石书法如入画,可见“传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就画评来说,不能一句继承古法就完了。

  上文中的“传统”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它不是真正的传统,技法层面的东西在我看来不是传统,充其量属于一种传统所留下来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是中国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和宇宙观。中国人是怎么思考,自己与人,与自己,与宇宙的关系的,如阴阳五行,如天人合一,如中和中庸,如克己修身,这些个才是传统。但是在现代社会,是很少被画家提及的,于是技法就变成死物了。技法这个东西是可以变化的,比如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钢笔,或者圆珠笔,或者排笔,中国的绘画史就要改变了,所以这个不是是否用毛笔的问题,抓住表象解决不了问题。正如朱青生先生说的那样,“虚假的艺术是对以往艺术的现代抄袭”,所谓的“抄袭”大抵是因为绘画仅仅停滞在了技术层面,而没有精神内涵。举一个例子来说,正如某一位艺术家创作现代艺术仅仅是把灯关了,在一片漆黑中作画,达到抽象的效果,这种,我觉得就是虚假的。那么,在中国画层面也是如此,不是说,拿着毛笔画的就是中国画,也不是说唐朝人或者现代人拿着圆珠笔就画不出中国画,如果没有了那种“精神”,如果不知道“道”为何物,没有了传统,就不是画中国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画家的作品基本都比古人差的原因吧。

  西方绘画已经“死亡”,而且死了两次,一次是相机取代了绘画的再现功能,第二次是西方绘画的极简主义诞生。那中国画呢?反正在我看来也已经死了,但是死的原因和西方不一样,第一,不是因为相机,中国画本身就是表现的艺术,相机不可能对其造成威胁,第二,也不是因为极简主义,因为中国可以坚持几千年的“微调”,使得不明白中国画的人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是中国文化所决定的,所以遭遇极简主义也不可能。他的死因有两点,第一是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社会的节奏相悖,如果画家住在小高层,不应该画中国画,如果画家每天还忙忙碌碌地上班,不应该画中国画,如果画家每天还在坚持赶地铁,不应该画中国画,反正中国的精神在现代社会无处安放。中国画属于山川田园,是缓慢的,是需要境界和思考的,这明显和现代社会的节奏不符合。于是我得说,今天艺术家的浮躁心态,大抵也和这种因素有关,内心和潜意识里绘画和现代社会的速度有差距。

  其二就源头来说是文化的断层,“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是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社会文化思潮大背景下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美术革命”,康有为、吕瀓、陈独秀、徐悲鸿、鲁迅等人都为西方精神植入中国绘画起到了推动作用,提倡以写实取代中国文人画。美术革命的本身不是艺术自身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和思想变革,传统艺术在此做了牺牲品,作为文化的一个门类被一并改了。“入世”“救国”是当时的潮流,但是用写实反写意反意气这个“五·四”“美术革命”的主要论题实际上是一个虚假命题,它的全部内容是在召唤一个在宋元以后中国艺术中失去了的入世精神,正是这种入世精神,才使“五·四”“美术革命”的先驱站到了以逸气——遁世为特色的传统艺术对立面,五四运动是一个不错的运动,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而言起着加速其消亡的效果,因为“他们站到了以逸气——遁世为特色的传统艺术的对立面”,新式美术学校的创办紧随其后也是为了这场“改良”不但把西方的艺术引入中国,也把西方的理念和价值观引入中国,于是,那种中国“精神”虽不能说消失,但是一定程度的混乱是肯定有的,“中国画”也就不全是中国画了。


美术报 副刊 00055 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再思考 2011-03-19 nw.D1000FFN_20110319_5-00055 2 2011年03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