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6版:美育

感悟、感知、感发
——美术欣赏的三重境界
□李少旺 深圳宝安画院

感悟、感知、感发

——美术欣赏的三重境界

□李少旺 深圳宝安画院

感悟为先

  一般来说,音乐、诗歌容易一感而悟,悟这个词非常重要,他不是“理解”,是一种直觉,西方通常说感知,可是感悟比感知更重要。我们听音乐或者读诗歌的时候,有时会痛哭流涕,有时会左右彷徨,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一感而悟,悟到了某种东西说不出来,这是欣赏的很高境界。

  石涛说过:“画者,从于心者也,”特别是对于有绘画天才的人来说,欣赏画也像欣赏音乐和诗歌一样一感而悟。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里面的“蒙娜丽莎”以及她“神秘的微笑”有很多解释,大多数中国人觉得她的微笑很美,但是也有欣赏者觉得这个微笑并不亲切,到底是什么原因?一天,在一个很普通的画廊里,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站在这幅名画面前跟她的同伴说,“我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像圣母的微笑,仔细看看,有很多圣母的元素在里面。”这个女孩子正在美术系学习油画,不经意的一句话,点出了旷世名作的奥妙所在,这个女孩子就是一感而悟的例子。

  有时候感和悟不是同时发生的,需要先感后悟。徐渭的《墨葡萄图》,是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鼻祖、源头,大多数人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觉得画面上的结构歪歪斜斜、颠颠簸簸,没有美感可言,可是如果知道这幅画是谁画的,它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它在历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就会结合历史语境给它作出恰当的评价,这叫先感后悟。

  马奈是印象派的老祖,印象派有前期印象派、新印象派、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而马奈是印象派早期的画家。有人说他的作品《奥林匹亚》主要是对当时法国宫廷上层社会生活糜烂、腐败的揭露和批判,可是这幅画在艺术史上不是这样定位的。从感性角度看这幅画,很容易从画面上找到它的出彩之处,马奈画这幅画当然有社会批判意识,但最主要的目标不是为了批判现实,而是表达了艺术的一种创新意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西方油画讲究透视、讲究光源效果,可是这幅画主要是分成黑与白两大块,没有纵深感,所以它没有透视的效果,把西方的油画平面化了,这与西方传统完全不一样;第二,这幅画本身分成黑和白两大块,这个女孩子是一个妓女,可是她的目光是赤裸裸地看着大众,下面还有一只猫,这只猫两眼发光,显然画的是只发情的公猫。这个画用肉体和猫黑白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色情意味,这是对欧洲传统道德的挑战。

感知为绳

  罗丹的《思想者》身体壮硕,是一个青年或中年人,可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塑像绝对不会这么年轻、壮硕。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一定是上了岁数人才配做思想家,试看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他的塑像非常清瘦,身体非常清虚,他的整个背景融入了蓝天和大地。

  对比罗丹这件作品和中国的鸠摩罗什塑像,我们就知道,欣赏艺术作品从感悟这个层面,必须要进入到感知这个层面。西方人认为思想家应该头脑要发达,四肢也要发达。可是从印度到日本,我们整个东方认为思想家一定是脑袋发达,但是身体不会发达,尤其在我们国家,“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乃约定俗成之见。诸葛孔明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在国人心目中便是一个仙风道骨,清癯脱俗的男子形象。所以中国很多的大圣人,特别是聪明人,都是四肢不发达,甚至是身体有欠缺的人。两种文化模式、两种文化传统,造就了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出来。

感发为归

  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但这还不够。通常欣赏美术作品,最后会产生另外一种创作,这个才是最有价值的欣赏,所以第三个欣赏的境界叫感发为归。

  孔子在《论语》里面讲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对于问题想知道但是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说不出来。孔子说在这两种情况下,就要去开导学生,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给他举了一个例子之后,他不能联想到另外的事例,就不要再举例子了。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候,想表达某一种想法但用语言表达不能到位的时候,老师的点拨就非常重要,这是孔子教学生的方法。

  孔子的这一段话对欣赏艺术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特别是对于艺术家而言。先贤们能够创造出这么伟大的作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他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或者挖掘出意想不到的美,别人都没有说出来,我要把它说出来,不但要说出来,而且还要对原作进行改造,或者在原作的启发之下,创造新的作品。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后来把《水浒传》后面三十回全部切掉。他这种情不自禁斩删削《水浒传》的行为实际就是在进行艺术创作。

  对于一般的绘画欣赏者而言,所谓感发,指在悠然会心之余,能对一件美术作品发表见解,而且这个见解具有独到的发现和发明。通常情况下,这种有感而发分为自为和非自为两种情形,欣赏美术作品心有所感,意有所系,情不自禁当场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是自为的感发。有的观画者在离开展览馆之前,情不自禁地会在留言薄上写上一段话,一吐为快,好像不做这件事浑身不自在似的,这是自为的感发。有时候,记者会现场采访一名普通观画者,观画者面对摄像镜头侃侃而谈,如果离开现场,他(她)将不再如此激情投入,这是非自为的感发,就美术欣赏而言,这两种感发都是欣赏的升华。

  可是对于专业画家来说,欣赏的最高境界就不止于“一吐为快”的语言感发层面,通常画家在欣赏同行的作品之余,必然会对于自己的创作进行反思,会在创新性、笔墨技巧、创作个性、文化信息等方面寻找自己的差距、缺失之处,对于高出于自己的作品,就会发动心思如何“师其心摹其迹”。当年张大千进驻敦煌潜心临摹,从而在其后的创作中将西域高古色调和神秘氛围带入自己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美术报 美育 00076 感悟、感知、感发
——美术欣赏的三重境界
□李少旺 深圳宝安画院
2011-07-23 2063359 2 2011年07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