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0版:画家

以历史的姿态面向明天

■孔国桥

  “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发展历程,折射着一部中国现代版画创作和教育的发展历史。”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经过了数个月时间的紧张投入,全力筹办“重负与重觅·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之路1928-2011”展览和编辑这本图文集时得出的共识。的确,从萌发于国立艺术院的“新兴木刻”的强劲先声,到1954年版画系的创立,再到新时期环境下版画创作和教育的涅槃重生,薪火相承的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之路,始终洋溢着一种雄健深沉的文化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学术品质。

  今年是“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以及这一运动的导师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作为“新兴木刻运动”重要策源地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以此为契机,梳理国美版画创作和教学的80年发展历程。这样的梳理,同时因着艺术在当代面临的危机而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艺术的意义,向来是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之间得到确证。但是在今天,世界已由着技术的发展而被把握成为了一个“浅表化的、现成可视且仅此而已”的“图像世界”。这是一个真实被图像所覆盖的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种由着技术的革命而引发的时代性变化,同样深刻地发生在了版画的身上。在根本上,版画的诞生和发展皆源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演进。然而在今天印刷的整个过程,曾经实在的、作为“物”的版画之“版”——那个图像得以呈现的最终与最为重要的载体可以不复存在!一切都可以通过“虚拟”的数字技术加以实现。在这里,发生着一个有关印刷的本质性改变。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把我们的时代称作为“后印刷时代”。对此,许江教授作出了深刻的剖析:“我们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后’这一词:作为‘结束’、‘完成’、‘之后’,或者作为‘受它启发’、‘与它相关’、‘通过它而有意义’。无论就何种意义而言,‘后印刷’都意味着一种历史性的更新。”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和逃脱的现实。

  从创建之日开始,中国美术学院即以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为己任,把“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作为办学的主旨。那么,面对着今天的图像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创造“时代的艺术”?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梳理国美版画的历史。因为在本质上,是我们自身的历史和传统规定着我们的现在。但同时,我们却又必须面对不曾发生的明天,这迫使着我们在试图把握未来之际必须回首我们的过去。我们就这样一边向未来投向自己存在的可能,一边重返自己的过去。我们的追忆并使得那些过去的、不在场的东西得以当下在场,这同是未来的源初和开端。而我们有关版画的思考和实践,更由着我们对于自身传统的回归而拥有了面向明天的意义。


美术报 画家 00080 以历史的姿态面向明天 2011-09-10 美术报2011-09-1000013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