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5版:画家

一八艺社

  1929年1月22日,国立艺术院的学生学术团体“西湖一八艺社”成立,发起人为1928级春季班学生陈卓坤(广)、何浩、沈寿澄,秋季班学生陈耀唐(铁耕)、徐正义等人,校长林风眠、教授李金发、克罗多等人担任该社顾问。

  1930年春,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西湖一八艺社”中开始出现了“普罗”(prolétariat)与“布尔乔亚”(bourgeoisie)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及“为艺术而人生”还是“为人生而艺术”等不同观点间的争论。同年5月21日,“西湖一八艺社”发生分裂,倾向“左联”文艺思想的陈卓坤(广)等人另立“一八艺社”。在共青团和“美联”的领导下, 鲁迅等翻译的卢那卡尔斯基、普列汉诺夫、弗里契等人的文艺理论渐渐成为了“一八艺社”艺术实践的重要指针,劳动大众的形象、现实生活的斗争成为艺社成员创作表达的主题。1931年夏,“一八艺社”的张眺等几位成员与上海进步青年周熙(江丰)等人又发展组建了上海的“一八艺社研究所”,使杭州和上海的进步木刻活动连成为一片。

  同时,部分社员由于受到鲁迅于1929年开始介绍出版的《梅斐尔德的士敏土木刻之图》、《新俄画选》,以及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创作的版画作品的影响,产生了木刻创作的浓厚兴趣,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木刻创作的最初实践。

  1931年5月,国立杭州艺专的“一八艺社”和上海的“一八艺社研究所”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其中第一次展出了胡以撰(一川)的《饥民》、《流离》,汪占辉(占非)的《五死者》等木刻作品,鲁迅专门为这次展览会写了一篇内容深刻的序文:《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此次展览在上海文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影响的日益扩大,“一八艺社”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高压,社员张眺等人相继被捕, 于玉海(海)、陈耀唐(铁耕)、陈卓坤(广)、顾洪干、沈福文、汪占辉(占非)、王肇民、姚馥(夏朋)、杨澹生、胡以撰(一川)等社员先后被学校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1932年秋,成立仅3年多的“一八艺社”被迫解散。但是,“一八艺社”的革命艺术理想与实践,特别是发端于其中的“新木刻”创作,对于日后形成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具有着无法替代的奠基性意义。


美术报 画家 00075 一八艺社 2011-09-10 美术报2011-09-1000014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