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6版:画家

文章导航

“木铃”之鸣

  木铃木刻研究会又称木铃社,1933年2月成立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由郝丽春(力群)、叶乃芬(洛)、刘萍若(曹白)、许天开等人发起。创立不久,随着叶寒玉、万斯年、洪天民(洪野)、萧传玖等的加入,成员迅速增加到了四十余人。鲁迅曾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这样写道:“一九三一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又由是蔓衍而有木铃社,曾印《木铃木刻集》两本。”可见,是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和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促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进步学生们,发起成立了木铃木刻研究会。

  1933年4月1日,木铃社在西湖孤山的学校本部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这次展览不仅是学校内部,同时也是杭州市的首次木刻展览,共展出了包括许天开的《关外的反抗》、刘萍若(曹白)的《卢那卡尔斯基像》、萧传玖的《交涉》、郝丽春(力群)的《生路》等作品在内的六、七十幅木刻版画。展览会后,木铃社成员将其手拓装订的作品集《木铃木展》,寄给了他们的精神导师鲁迅先生。1933年6月15日至17日,木铃社又联合学校的“白杨绘画研究会”,举办了规模更大的木刻绘画展览会,引起了社会的热烈反响。

  木铃社的进步观念与创作实践,必然引起反动当局的粗暴干涉。1933年10月8日,主要负责人叶乃芬(洛)、刘萍若(曹白)、郝丽春(力群)3人被当局以“宣传普罗文化、与三民主义对立”的罪名横遭逮捕,其余会员大多被学校开除,木铃社被迫停止活动。鲁迅由此写作了《写于深夜里》一文予以谴责。

  如果说“一八艺社”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先声,那么以木铃木刻研究会为代表的艺术团体,则开启了中国新兴木刻的专门研究与创作实践。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8个月时间,但是它继承了“一八艺社”的战斗精神,在研究鲁迅引介的国外版画作品的基础上,他们从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多种角度进行着木刻创作的新探索,为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个完全由国立艺专学生自发成立并且自主发展的进步木刻社团里,艺术青年催生出了为人生、为大众而艺术的新的自觉。这种自觉,并成为了“新兴木刻运动”日后发展的核心动力。


美术报 画家 00076 “木铃”之鸣 2011-09-10 美术报2011-09-1000012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