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8版:画家

传统再续·民间沃土

  新中国时期版画系的另一学术策略,是对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主动强调。1955年,张漾兮出访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国,深感中国版画必须“要有中国气派,要有民族风格”。归国后,即在版画系掀起了版画民族化研究的热潮,而版画系的教学方式和创作面貌,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很多新气象。为了把民族传统的绘画精神融入现代版画的创作和教学,在张漾兮的主持下,版画系先后开设了白描、临摹、彩墨画等中国画课程,延请潘天寿、吴茀之、顾坤伯、邓白、李震坚、方增先等先生前来授课,同时聘请王伯敏等开设中国美术史、中国版画史等课程;1956年,张漾兮又委托夏子颐、张玉忠、曹剑峰等先后前往北京“荣宝斋”学习传统水印木刻技术,引进“荣宝斋”的全套技术,在版画系建立了“水印木刻研究室”,开设水印木刻课程,还请“荣宝斋”的师傅前来现场传授技术。这些,不仅在当时的学院,在全国的美术院校中亦属首创。同时,张漾兮十分重视吸收古代石刻、画像砖等民族表现手法和民间艺术中的丰富养分。1957年始,委派殷光宇等收集了大量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朱仙镇等地的民间木板年画,以及无锡的神马、漳州的粉印、湖州的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作品,定期在系内进行观摩研讨,以强调在版画创作中融入民族的、民间的艺术样式。

  “创作应取材于生活的典型,表现手法要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与西洋技法融合起来”,这是张漾兮首倡的新中国版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在赵宗藻、曹剑峰、洪世清等人的艺术创作与教学中得到了持续的研究。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产生了以张漾兮的《送饭到田间》、赵延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张怀江的《方志敏在狱中》、赵宗藻的《四季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而版画系53级学生吴光华的水印木刻《舞狮图》,在1957年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银奖,这件作品,连同当时版画系的另一件获奖水印作品《十里好风光》(集体创作的组画之一),是我国水印木刻作品在国际上获奖的最早记录之一,成为当时振奋人心的一件大事。


美术报 画家 00078 传统再续·民间沃土 2011-09-10 美术报2011-09-1000014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