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美育

文章导航

  ——【悟人生】——

  “保护好自己的艺术生命”

  那次,说起水獭的典故,陆抑非怕张伟民不能很好地理解,便说“我写给你。”老先生笔墨一挥,当场题字,写完觉得还不够明确,又写了跋文:“吾辈并不聪明,而是因为好学,到老而弥笃。”写到此处,先生的笔突然停住了,眼睛紧闭,一动不动,只是嘴里还念念有词。“像一尊雕塑。”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张伟民不敢出声,只是呆呆地望着先生。“灵隐上去是什么地方?”数十分钟后,陆抑非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张伟民不解,只好硬着头皮回答:是上天竺。

  “那上天竺上面又是什么?”

  “是韬光。”

  “此乃韬光之妙路也。”陆抑非即刻落笔,转头笑着看着张伟民,“伟民老弟意下如何?”并以此句作为结尾。

  原来老师是借着“韬光”,想告诉自己:画境才是最高的道路。把自然生活中的名词引申到艺术境界的修炼,这短短十几分钟的凝固,在张伟民的生命中,已成为铭刻一生的记忆。

  一只手伸向传统,一只手伸向生活。张伟民说,传统画家对古人的研究必然会做很多功课,这并不为奇,但陆抑非不同之处在于,始终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和研究,从生活中捕捉绘画语汇。陆抑非经常去菜场买菜,即便后来年事已高,他还是拄着拐杖和小贩谈天说价,其实他是在观察生活,从这些天然蔬果和市井气象中,吸取养料。张伟民认为,陆抑非的美学思想和生活哲学,都能在这本画集中找到原有根据。“他不止看到大家都看到的现象,还能用形式语言表现出活生生的、诗意化的生活。”

  翻开张伟民那本记录他“心历旅程”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各种草图,旁边还附上自己的注解和心得,这是张伟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他说,如今已经到了一边创作,一边自我总结的时间段,每天看到这么多信息,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语言去表达,把生活化的感受与艺术创作联系起来。

  我问他,作为一位传统画家,面对现代生活,又该如何把握和诠释。张伟民笑着说,最近也时常有人这样问他。他随即引用了戴望舒的诗歌《有赠》中的一句诗:你引我到了一个梦中,我却又在另一个梦中忘了你。“把传统文化中得到的美好,放入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因为现实生活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艺术生命。”这是陆抑非在张伟民研究生毕业时,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张伟民深知,他手中的承继之笔,从未改变。


美术报 美育 00011 2011-09-10 2138194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