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美育

文章导航

  ——【教育诗】——

  “师古人,也要师造化”

  “陆先生终于请来了,望眼欲穿。”1959年,潘天寿见到了陆抑非,话语之中,情深意切。潘天寿认为,大写意花卉的画法善于表现,但不利于教学,学院缺少一个向大写意过渡课程的担当者。而陆抑非的写生和没骨,便是对当时美院大写意花卉很好的补充,解决了工笔和兼工带写的严重不足。于是,51岁的陆抑非,受潘天寿院长之聘,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直至90岁高龄仙逝。

  陆抑非毕业于苏州桃坞中学,即今天的苏州第四中学。当年的桃坞中学是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这使得陆抑非练就了一口极其流利的纽约口语,教过的学生中,就有来自美英俄法等国的留学生。张伟民说,能以英语教学的大画家,在如今的老师中,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肖峰至今仍然感慨:他是一个出色的教育家,能用英语讲课,真是Very Good。

  作为中国美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之—,从1979年开始,陆抑非培养了两届共6名研究生,徐家昌、何水法都是他第一届研究生,而张伟民则是陆先生的“关门弟子”。

  那年张伟民33岁,由于陆抑非年事已高,大部分的课都在家里上,张伟民也经常帮着整理一些画册和文稿。还记得开学第一堂课,陆抑非笑呵呵地拿出一张古人的画,让张伟民先找出缺点,然后再自己画。画不好怎么办?“我画给你看!”先生总是这样说。

  “陆先生教我们临摹华新罗的画,就指导我们如何找出古画的缺点,把缺点去掉,保持基本笔法和审美要求,重新再画一张,他说这就是取舍借变,师古人,也要师造化。”曾经在学校担任过教学工作的张伟民认为,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画审美艺术状态,更能品读它背后的文化、人文张力和诗意表述,能使中国文化得以在传承中发展。

  “獭祭而成,信手拈来。”毕业时,陆抑非题赠给张伟民这样一句话。水獭吃鱼,不是抓到就立刻吃掉,而是要把这些鱼放到岸上,按照时间顺序吃。“绘画要循序渐进,融会贯通,有严密的造型、丰富的笔法,也要有情趣和诗意的境界。”


美术报 美育 00011 2011-09-10 美术报2011-09-1000013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