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视点

凭“金缕玉衣”骗贷数亿
文物鉴定公信力受质疑

■本报记者 潘欣信 唐小伟

  央视揭露一商人自制“金缕玉衣”骗贷

  “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用玉片、金银丝等编成,是古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作为重要的古代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文物工作者在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达10件以上,是中国文物中难得的艺术瑰宝。因为“玉衣”的珍贵价值,也被不法分子造假成为诈骗的工具。而这其中,备受质疑的是当代文物鉴定的公信力。

  一件假的金缕玉衣居然作为抵押物,在银行通过重重关卡,成功地骗到了6亿元的贷款。这一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国内5位权威专家作出了不负责任的鉴定。

  实际上,稍有文物艺术品收藏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像“金缕玉衣”这样高级别的文物艺术品,常常出土于皇室贵胄的重要墓葬,一般很难为私人收藏。当代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乱象丛生,受利益的驱动,藏家动辄以“稀世珍宝”为荣,而追捧者往往相信“故事”、“天价”,而不作深入的研究。“金缕玉衣”之所以能诈骗得逞,与这种不正确的收藏观不无关系。

  据央视报道称,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东华金座”是坐落在北京黄金地段的一个商业项目。1999年,为拿下这个楼盘,华尔森集团原总裁,浙江籍商人谢根荣向建设银行申请贷款。2000年9月,谢根荣伪造555份房贷合同,以假按揭的方式从建设银行骗贷6亿多元。2002年,谢根荣凭借“国宝级”的“金缕玉衣”再次从银行骗取贷款。实际上,这两件玉衣,是谢根荣找人用不值钱的玉片伪造而成。之后谢根荣请来了史树青、杨伯达、王文祥、李劲松、杨富绪5位国内顶级的鉴定专家,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谢根荣不但为此前6个多亿元的贷款做了担保,同时又获得了5000万元贷款和4.6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让人惊讶的是,央视报道中,鉴定者之一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杨伯达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24个亿真是破天荒了,几十分钟吧,走了走看了看吧,也没有从柜子里面拿出来,大家一起看一看,完了该签字,签完字,吃了顿饭就走了。”据称,作为答谢,5位专家还得到了一笔评估费。

  从造假、鉴定到骗贷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这次事件的背后,让人们对古物鉴定界的“专家”以及文物鉴定行业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这5位专家,都具有声名显赫的头衔,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等。“重要专家”一旦放低了格调,鉴定界的“徒子徒孙”以及整个行业内的乱象可想而知。据称,有涉事的“专家”甚至以“学术自由”为由“赖账”,为自己的“越轨”找借口。照理,作为行业行政管理人员,需要恪守权利的边界,不应介入带有市场性质的鉴定活动。

  也有声音认为,其实鉴定行业内部缺失的是有效的体制约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所有事情只能退到“职业道德”的最底线。或许,此前专家们也没有想到,一纸草率鉴定书,会被牵扯到数亿元的骗贷案件。经济大发展,民间收藏也日渐活跃起来,只有少数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掌握着文物鉴定的话语权,他们的行为将直接影响艺术收藏和市场。除了“职业道德”之外,相应的法律和监督机制才是市场有效运转的硬性保障。

  据报道,华尔森集团董事局原主席兼总裁谢根荣,日前被法院一审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目前此案二审正在进行中。


美术报 视点 00001 凭“金缕玉衣”骗贷数亿
文物鉴定公信力受质疑
2011-09-10 2140156 2 2011年09月1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