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54版:鉴藏

博物馆免费后还得有“戏”看

■徐惠林

  近日,得一个时机去了趟上海博物馆。大馆文物多,中外赏客云集自不待言。然该馆的一个常规动作也让笔者留意:上博讲座。馆员介绍称,在今年3~7月间,他们免费为观众开一个总题为《交通中西》的系列讲座,主讲人都是国内文博界的名人大家,有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林梅村,复旦历史系教授韩昇,北大考古与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杭侃,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韩金科,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芮传明等等。此文博讲座已开数年,一举三得:专家有了广大的课堂;静听与互动中,观众获取更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博物馆借此“活”起来,聚集人气,提升美誉度,品牌更具含金量。而在今年接下来几个月份,展览讲座也是精彩不断,如9月已开展的“辽河遗珍——红山文化玉器精华展”、“瑞士画家亚历山大·佩里耶作品展”,12月将开展的“娄东画派——王时敏、王原祁及其传派绘画作品展”等等。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我国《博物馆管理办法》认为博物馆的功能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笼而统之,笔者以为主要功能无非“收藏保护”和“展示传播”两项。在以往的岁月里,毋庸讳言,因为硬件建设、社会整体人文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博物馆的“展示传播”一直是条短腿,无数的文物被“沉埋”在库房里。地域历史辉煌的一个重要体现何在?施教化的一个文明载体何在?如今,各地博物馆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在上台阶,“文博”也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个关注点,我们要做也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从2008年始,作为“民生政治”的一种体现,我国对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施了免费开放。这自然是老百姓乐见的,但免费开放后是否有“戏”可看,却是老百姓更关切的。

  就笔者所在的“文化之邦”浙江湖州而言,这方面已确有不俗的表现。以湖州博物馆为例。他们“走出小循环,融入大社会”,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奋斗指向。新馆使用后,不但设置了“吴兴赋”、“风云激荡”等固定展览,还常举办“临时展览”。近年来已先后举办了 “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珍品回家展”、“海上双璧:吴昌硕王一亭书画精品展”、“又见江南——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 “巨象文晖:‘虚斋名画’特展”等叫好又叫座的展览,影响广泛。但也许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上,还有进一步加强的余地,平素举办类似“文博讲座”或其他形式的大讲堂也未尝不可。县区的博物馆、文博机构,以往硬件、人员、安保等实力相对薄弱,但近年也有很大的改善,笔者以为,举办一些馆内藏品展、民间收藏展、当代书画展、地方特色工艺展、外地联展或交流展等,应是“搞活”的可行选项,因为笔者常听得基层文化爱好者反映这些方面“实在太少了”。

  免费参观,群众欢迎。少“戏”甚至无“戏”可看,免费便因无附丽而成为一句口惠的话,文博因此就少了光彩,更遑论出彩。


美术报 鉴藏 00054 博物馆免费后还得有“戏”看 2011-09-24 2156219 2 2011年09月2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