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美育

什么样的美术书最好看

——谈美术新课标教科书的选图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即将正式颁布,与其相配套的中小学教科书修订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是关系到每个中小学生的大事。对孩子们来说教材还是很“神圣”的——“课本上的内容一定是对的,是好的,是美的”。儿时眼里美的图像将成为心中永远的“烙印”,这是何等重要、何等严肃的事。

  打开一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图,尤其识字不多的儿童更喜欢读图。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尽管教材“里子”是新课程的理念,但具体落实到纸“面上”是图和文。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图承载了更多的任务,所以选图尤其重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本文提到的“图”主要指的是“作品范例”和“学习活动图片”。“作品范例”一般指名家名作和学生作品;“学习活动图片”指制作步骤图和教学活动场景图,包括作品展示场景和应用环境等等。教材作为“学本”,学习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名家名作——首选经典,兼顾优秀

  在艺术的殿堂里,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作品,选择余地是很大的。不禁要问:到底拿什么作品给孩子们看呢?当然是最好的——那什么又是最好的呢?我们眼前可能会出现精致的宋人小品,那种宁静和优雅,哪怕经过千年仍熠熠生辉;还有米勒的《拾穗》,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是作为课标配套教材,作为出版物也有很多约束。比如体现国家意志、版权使用等等。而经典作品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考验,自然成为首选,可以说经典作品的选用含量体现了一套教材的文化品位。

  新课标也提倡“经典教育”,现行教材中经典作品的分布主要通过画家欣赏和主题欣赏进行。前者如人美版8册《画家梵高》;后者如浙美版5册《我们爱劳动》——以劳动为主题选用米勒的作品《拾穗》。但笔者也发现有些主题欣赏的选图很马虎。比如笔者在某教材里看到《快乐的舞蹈》选用的名作是德加的油画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赵士英的舞蹈速写作品。编者意图一目了然,一西一中两位画家作品对比呈现。但是用赵士英的作品显然分量轻了一点,编者怎么就没想到张大千的舞蹈作品呢?

  这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现象,特别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充斥着大量垃圾商品图片,犹如杂货摊。一些优秀的现代设计名家的作品很难进入教材。我们很容易从美术史中找到经典,却很难在当下生活中辨别优秀。其原因有很多,比如编辑的教育背景。现在新课标配套教材有人教版、人美版、浙美版、江苏版等多达11个版本之多,其编辑多为美术专业院校毕业,专业性很强,但学绘画专业,未必精通设计;学设计未必懂得教育,综合素质并不理想。其次,现代或当代的艺术家作品涉及到版权使用,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学生作品——首选真实,兼顾童趣

  笔者研究过全国各个版本的美术新教材,其中差异最显著的就是学生作品。有些版本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作品特别“好看”——作品的形式美和完整性都胜人一筹。但是,有些貌似是学生的作品,其实未必是学生所画。现在有很多成人喜欢“童趣”,连毕加索都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不过毕加索是向儿童学习,并不打算冒充儿童。编辑不知是否有这个能力从鱼龙混杂的众多作品中识别真正的儿童作品。也许有的编辑根本就不想区别,因为成人的“童趣”作品在完整性和形式美上更符合编辑的需要——好看。

  还有一个问题,教材是分年段分册的,有些编辑在选图的时候模糊年龄分段,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手中这张图的小作者是几岁的孩子。所以会出现六年级学生作品变成了一年级。尽管我们并不需要严格来界定年龄层次,但是一个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老师能一眼看出是哪个年段的作品。罗恩菲德一定也有这个本事——因为他的成果是建立在研究大量学生作品基础之上。由此想到,教材假如脱离学生的真实,哪怕最“好看”,也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童趣和真实是紧密相关的。因为真实作品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在我们成人看来就是一种童趣。这里的童趣包括儿童看世界的方式、稚拙的线条、独特的造型方法等等。没有哪个儿童说自己的作品有童趣,是我们成人在其作品上读到了儿童表现世界独特的方式。

  “经典作品”已经足够向学生展现成人世界的完美方式。那么,我们又何必在儿童的世界再“插一脚”?学生会在“经典”和同龄作品对比中看到不同——这种不同或差异会引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成为学习的起点。

  步骤图——首选关键,兼顾系统

  教材中的步骤图,其目的是将作品制作过程用分步的方法呈现出来,便于学生了解过程。一般以实景拍摄或示意图的形式出现。实景拍摄的优点是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制作过程,弊端是画面难免会有杂物干扰识别。所以一般采用特写方法,突出每一步关键所在。

  画示意图的好处是简单明了,弊端是无法体现工艺材质特点,一般用在单一的纸工制作。步骤图的关键是“分步”。因为工艺类的制作其实是很复杂的,但版面的限制只能精选其中的几步。人教版6册《会飞的玩具》一课中鸟的制作只有两步,为鸟的翅膀活动部分的活动粘贴技巧,选的就是能飞的关键一步。 另外,步骤图的选用还要考虑到整套教材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低年级彩泥的基本技法和高段陶艺泥塑制作技法是相通的,那高段就可以省去,重点转为细节打磨。

  活动图片——首选实用,兼顾协调

  教材中学生学习活动图片在各个版本中的含量很不相同。江苏版很少,几乎没有,浙美版含量较大,有时作为版面的背景大幅出现,其导向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浙美版4册《美丽的丝巾》一课右下角的活动图片。图中学生的表情、动作、穿戴和教学内容、版面色调都非常协调。对教师,可以是一种作业展示的选择;在学生,是一种设计作品的应用指向。

  再如,人教版4册《五味瓶》一课右上角的活动图片实际上是一种“唤起体验”、“辅助理解”。但是,不难发现此配图典型性和指向性都不够明确,酸甜苦辣的味觉感受没有通过表情和动作凸显出来。感觉就是两个孩子在吃东西,其实编者要说的重点是味觉感受和表现。相对来说人美版的学习活动配图就非常讲究。人美版7册《漂浮》一课的图片分两类:一是活动前认识生活中的漂浮现象;二是作品完成后的展示和游戏体验,活动指导贯彻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观摩、学习、体验的全方位指导。


美术报 美育 00010 什么样的美术书最好看 2012-01-07 2286352 2 2012年01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