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背后的不简单
有感于中国美院色彩考试方式改变
□蒋跃
2月4日,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招生开考,考生突破了9万人次,属历年最高。而更引人瞩目的是,考试科目在形式上的改革。比如在前两天的色彩考试中,采取了实物写生的方式,这是许多应试者根本没有想到的。因为这个科目考试,使用默写形式已有多年。在上个世纪恢复高考制度以后70年代、80年代都用静物写生的考试方式。当时采用考生先寄报名作品,初选合格后,再发专业准考证。考试科目比较多,应试者要考素描、速写(单列一个科目)、色彩、创作(命题设计),外加口试。因有部分考生所寄作品有假,而后采用了专业初试和复试,但这样的操作程序比较繁杂,尤其在外地设考点,有许多不便。后来,中国美术学院考试的方式大大简化,只考素描和色彩两门。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色彩一直采用默写,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考试方式。各地的画室和考前培训结构都按照色彩默写的方法进行训练,浙江省联考也按此类模式进行。
事实上,用默写来衡量考生的色彩水平并不全面,也不科学。色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不长,是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明了三棱镜之后,发现看似白色的光线,由于不同波长可以分解出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彩。绘画上色彩的科学应用也是直到19世纪印象派出现之后。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美术院校教学模式,当然不能脱离科学精神。其实,色彩训练包含了色彩观察、色彩组织、色彩表现等几个重要环节。其本质是对色彩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表现,包括画面色彩的结构、色彩的调子、色彩的对比与协调、色彩的补色与色性等几大关系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识是“随类赋彩”,即以物体固有色作为上色的依据,而且由于作画理念、颜料工艺等原因,中国画的色彩比较典雅、含蓄,并以墨色为主,形成了其装饰性的色彩体系。但我们今天色彩教学大纲遵循的是西方院校训练模式,要弄清楚色彩现象和画面色彩表现之间的关系,学会怎么样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尤其是懂得如何组织画面的色彩。比如投影上的一块灰性色彩,并不是黑颜色上加上白颜色,应当有色彩的倾向性。局部的去看这灰性的色彩是看不准的,可能一会儿偏红,一会儿偏黄,一会儿偏蓝,但如果整体地去与背景、主体物、投影等同时看,那么这块灰性的色彩倾向就可以比较准确了。同样的一件物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有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说。因此,对色彩理解的程度,首先在于对色彩的观察,只有看得出色彩才能画得出色彩。而色彩默写,将这重要的一环去掉了。所以,很多考生非常概念地学习色彩,简单地把一些范画拿来拼凑、默画,带来的弊病显而易见。比如,入学后的一些学生,不会画色彩风景,没有色彩观察和色彩组织的能力,对色彩价值的判断也是模棱两可。所以色彩教学的核心是对科学的光学体系之分析,理解,归纳和表现,并注意画面素描因素和色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今天电脑作为色彩设计的工具手段,色彩的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凸显,科学性、理解性是极其重要的。
简言之,中国美术学院看似简单的色彩科目考试在形式上的变化,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改变了应试训练带来的弊病,反映了决策者的智慧、勇气和眼光。真正通过几个小时的测试,能够将优秀学生选拔出来,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2012年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