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副刊

斯人已逝 书魂犹存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龙年春节,休闲在家,在整理书籍时,我偶然发现一帧陈年照片,双眼顿觉一亮,心中备感亲切与温暖,不由地令我想起几十年前的那段岁月往事。

  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初,嘉善县群众文化活动多彩多姿,文化、教育部门领导对传统书法普及十分重视,展览、写送春联等活动日趋活跃。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有幸认识了江蔚云先生,并从相识到相知。

  1987年冬月的一天,获悉书法家江蔚云先生要从西塘来魏塘作现场书法创作,我就早早准备好馆里的熊猫DF135相机。走进当时的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看见里面有一群学生正围着江先生。冬日的阳光,洒进室内,也映照在同学们喜悦的脸庞。此次活动是由嘉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和教育局普教科联合举办的,三家单位有关领导罗世雄、费鹤林、范永良一起陪同江蔚云先生。

  开笔前,罗世雄首先代表举办单位,向前来观赏书法创作的学生及书法爱好者简单说明了举行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江蔚云先生,大家为江先生专程前来传授书艺鼓掌欢迎。时年73岁的江先生上身穿着崭新的中山装,精神饱满,十分健朗。他站在临时用几张桌子拼凑成的写字台旁,看了看事先准备好的有书写内容的小纸条,思索了片刻,在一张三尺宣纸上折好格子,然后铺开,欣然挥毫,不一会,只见充满汉隶神韵的10个大字:“有常会有变,有承能出新”跃然纸上。接着,江先生又在左右两端用行草书题款,上款为:“嘉善县中小学新人书法竞赛”下款是:“丁卯冬江怀云书”表演完毕,他用双手轻轻地理了理作品,高兴地用家乡话为现场人员读了一遍文字,并简要解释内容含义说:学习书法贵在坚持,从量变到质变,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下功夫,知难而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江先生精彩的创作与意味深长的解读,又一次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我随即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感人场景。

  此次相见使我萌生了向江先生学习书法的想法,从那以后,我时常趁着去西塘出差的机会登门拜访,向他讨教书法经验。记得有一次,我问他学习隶书应从哪家入手时,江先生告诉我说:“隶书碑帖很多,如《曹全碑》、《史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从易学美观实用来看,我认为《乙瑛碑》比较适宜,笔画粗细对比明显,生动活泼,既可写小字又可写大字。”接着又说:“学书法选帖很重要,要适合自己。临摹时,首先要像,同时,最好要背临,先专攻一家,力求形神兼备,然后,再换帖,如此往复,才能功到自成。”并为我讲述了明代书法家王铎上一天创作,下一天练习碑帖的事例,强调临帖与创作之间的互为关系。虽然,在这之前,我在学习《张迁碑》,但在江先生的指导下,后来,我改学《乙瑛碑》,并按照江先生嘱咐,每月一次寄去二、三张临摹习作请他指点。每一次,江先生总是很快将我的作业用红墨水批改后寄回,及时地提出之中存在的不足。在江先生的悉心辅导下,使我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从形似到神似、临习与创作的理解与把握,书写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为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与创作增加了积累。

  江蔚云先生1914年生于浙江嘉善,原名禄燦,字印舸、号怀云、晚耘。年轻时就读于上海正风文学院,随该院院长、书法家王蕴章和著名诗词学家陈彦通学习书法与诗词,1936年毕业后长期居住西塘。在数十年交往中,江老为人尚艺均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钟情文艺、勤奋笔耕,以书会友、以德励人,坚持填词作诗,为了在书法上创新,直到晚年,他还潜心研习明代书法家黄道周草书。尤为可贵的是,他对西塘民间社团“平川书画社”的恢复与活动作出了积极而无私的奉献。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了,江蔚云先生早已离开了我们。目睹这张黑白老照片,不仅使我又一次领略到老一辈文化工作者拥有的那份自觉与责任,也增添了我对江老的崇敬与缅怀。

  值得欣慰的是,嘉善县群众书法活动方兴未艾、层出不穷。今天,当我们重温江老的题字,字里行间所寄托的殷切期望,将永远成为每个书法人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进程中,为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勇于进取,不断创新。


美术报 副刊 00022 斯人已逝 书魂犹存 2012-02-25 美术报2012-02-2500010;2322753 2 2012年0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