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副刊

午后阳光

灵山秀水说《甘泉》

  提起笔来几许感慨,更多的却是创办《甘泉》文艺季刊以来的愉悦。

  到文联工作整整10年,古人有10年磨剑之一说,正应了这句老话。甘泉是清代中后期移民地区,人文荟萃,人与人之间相亲相敬又难免逗趣雅嘻,趣从生活中来,演变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城乡经久不衰。朋友相见,先是礼貌几句,荤素搭配的方言就汹涌而出。自己乐、朋友乐、旁边的人也跟着乐。这样,就把全国各地来甘泉生存者的思想拢在一起,踏踏实实在甘泉谋划做事。仅凭一点在文化馆工作时编辑文艺小报的经验,就想前无古人地为甘泉这块土地上的世人们办一份像样的刊物,溯历史、论当代、益世人。把最初想法和喜好文艺的朋友们谈了谈,竟也接纳不少好的建议意见。随着杂志的创刊,诸多作者提笔展翰,文峰泉涌。大家都是白手起家,组稿、排版、插图、校对、发行,朋友们不辞心身双累,总是努力把杂志办出高水平。

  作者队伍涵涵如潮,巾帼却不让须眉。杂志阵式厚重大气,栏目设置丰富多彩,80多岁的老干部马荣,离休后住在故乡佳县,听说甘泉办起文艺杂志,不顾年迈,戴着助听器,气喘吁吁地爬上六楼,抱着一厚摞的手写稿来了。蔡易霖把城关二小娃娃们作文打成电子版拿过来了。全文作词,引龙谱曲,永祥编书法美术,永岗事文博厚古、新社、新怀顺散文随笔与诗歌,晓东、爱莲专编长短小说,湛武、生斌精心选择摄影作品,每期偏要编上喜奎写的曲艺剧本。延安王树东透过苍茫烟雨回想洛河赋予生命的意蕴,激浊扬清地写出泥土芳香的《乡土纪事》,远在北京的军旅诗人王久辛,把刚出笼的史诗《大地夯歌》用电子邮箱发过来了,北京知青朋友们感念青春留给甘泉的真爱,从天南地北寄来长短稿子……一时间,好稿叠床架屋,甘泉文友奔走相告,骤然成气势了。

  杂志创办以来,由3位全国著名的书法、文学、美术大师题写刊名,实在为杂志增色不少。创刊时,想到甘泉虽有文事兴起,历史上却是兵家争夺之地,出现了许多扭转乾坤的重要战役。说是文人刊物,如果请一位将军书法家题刊名,文事武备岂不美哉。就和北京朋友联系,李铎啊!就请李铎题吧。李铎先生是中将,书法水平在全军第一啊。就带上甘泉美酒去人潮熙熙的长安街求他题字。老将军听说革命圣地延安的文化人专门造访,甚是高兴,认认真真地题了。后来朋友们说刊物版式上有些陈旧,于是大动干戈改革,更换美编,在版式设计上要有新突破,于是请作家贾平凹题刊名,贾先生在国际文学领域创作成就之大不再赘述了。于是带上鲜豆腐,在十三朝古都的一处雅居前止脚,这是他常在写作之余品茶休闲的茶庄,本来约好时间相见,他却又被终南山老和尚约上论禅去了,信马由缰地就给他手机发短信,不久他就寄来了珍贵题字。去年正月,国画大师刘文西率黄土画派精英画家来甘泉写生,转罢了劳山黄河九曲古阵,品了甘泉隋唐玉液美酒,畅开嗓门儿唱了信天游,见得刘老兴味盎然。过去耳语:刘老师,学生主持文艺杂志,您不妨题个刊名?刘老慷慨一挥而就,墨迹未干,却被不堪小人儿偷走。时隔月余,硬着头皮去西安含光路刘老师画室,又求得其墨宝刊载于世,一时融为坊间雅事笑谈。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甘泉有了文艺作品兴利除弊,许多人不再沉溺于麻将酒杯,也不再消沉不起,不知不觉间,文明之风悄然无声春风现起,因了杂志精神传导,许多人也拈起毛笔临池、照相机取景,锯响二胡,吹奏笛子,要在甘泉这方热腾腾的灵山秀水之间,寻找天地大美与精神造化。仔细想一想,人世间心境高远纯净,势必造成社会安宁,经济开放。如此说来话长,倒也显出杂志不俗之处,小小一本杂志,其历史意义深长不得不细察。中共中央刚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创作的重要纲领,借着满帆的春风,我们要把文艺事业看作更具前瞻的大事业。

  把编辑比喻为说媒和择菜的一点没错,手头没稿子时愁肠百结,有了稿子千择万选,搜肠刮肚地修改,为一句好话细嚼慢咽地编辑,需经得十句百句储备推敲。临了,作者们兴高采烈地传阅新出版杂志。编辑们却患颈椎间盘突出,视力不断下降,走路弓着腰看着地,最像骆驼和鸵鸟。晓东、新社、志华、王慧先后担纲执行主编,哪一个不是同甘共苦,夜夜灯下编辑稿子。做编辑最是清水煮白菜,不图获个奖或挣几笔巨资,唯有一次次散着油墨清香的新杂志拿到手,享受如沐春风那种怦然心动的境界,哎呦,就像见到久别朋友,一把握住那温柔敦厚的大手。


美术报 副刊 00014 灵山秀水说《甘泉》 2012-04-28 美术报2012-04-2800010;2365263 2 2012年04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