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自2002年以来,根据特定的学术定位,深圳美术馆接连策办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展。它们分别是“观念的图像展”、“图像的图像展”、“嬉戏的图像展”、“历史的图像展”、“混搭的图像展”等等。就我们而言,策办这一系列有着上下文关系的艺术展览,一方面是为清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线索;另一方面是为了针对出现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图像转向”现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学术研究。为此,我们还在2008年1月举办的“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上,围绕这一专题请一些学者进行了严肃而认真的讨论,其学术成果体现在了相关文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举办的“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图像展”的延续和拓展。而我们之所以要接连举办这两个有着紧密学术联系的展览,乃是因为我们发现,在当下,强调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表现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这类作品在切入现实与历史时,不仅巧妙地借用了已经过去的、携带着很多人历史记忆的图像符号,也展现出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因此是具有深刻艺术史意义的。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将此次展览命名为“再历史”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前后两个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虽然风格并不一样,切入历史、现实的角度也有所区别,但至少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它们并不像西方经典的先锋派那样一味追求纯粹艺术形式的变化,而是强调用艺术作品来表达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或评论,强调体现集体与个人的记忆。所谓独特的风格与语言不过是相关产物。于是,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也坍塌了,进而呈现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第二、它们极为有效地借鉴了西方“后现代”的艺术策略,常常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图像——包括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图像加以翻新使用——或并置之、或戏仿之、或征引之……而随着一种历史话语方式向新的话语方式转换,亦即随着先前的图像符号序列向新的图像符号序列转换,艺术家们最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全新的意旨。此外,由于作品内含的新文化信息往往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回响,所以还会让有着相关背景的观众与作品产生积极的互动关系。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特点,我们由衷地认为:强调历史与现实联系的当代艺术创作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也为世界当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如若加以有效发挥,肯定可以进一步突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成为我们与国际对话的重要财富。所以,我们热切希望学术界能对这一类创作倾向给予深度的关注与研究。
本展原计划在去年年底配合“第五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的专题“社会主义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展出,因准备上的原因才放在了今年,敬请理解。另外,在深圳美术馆展览结束以后,还将陆续在湖北美术馆、北京贵点艺术空间与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展出。最后,谨向所有参展艺术家表示衷心的谢忱!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 鲁虹
2012年4月28日于深圳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