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深读

篆刻写意精神刍议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篆刻亦不例外。篆刻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汉字,所以其写意精神主要来自中国汉字的意象传统,篆刻中的印从书出,印宗秦汉,无不彰显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为写意性经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当然中国绘画中关于形神关系的处理、笔墨问题的理解都是影响篆刻写意精神发挥的重要方面。

  于此,还需要强调的是,写意常常被误解为草率粗野的风格,或指向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诚然狂放不羁曾经造就了许多写意性的作品,然写意非刻意取用粗鄙,而是以意境营造为主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这一点上,写意性篆刻并非是一种风格样式,而是一种精神维度。

  从篆刻的演化来看,写意的精神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促成。文学的影响;古文字学的学术支撑;美术视野的构建。

  印章从实用演化而来,所以从古玺印至秦汉印,或为官职、或为姓氏、或为名物,只有吉语印略具文采,即使到唐宋元时代,从文字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姓名印、室名别号印、吉语印、鉴藏印、花押印,主要还是与实用印相联系,印章内容的文学性始终较弱。

  而从唐代发轫的书画文学化倾向,至宋代已演化成诗书画结合的蓬勃之势,唯篆刻一道仍以实用印为主。明人文彭始开篆刻文学化的风气,除了展现文人的艺术观之外,重要的表现就是文学内容开始大量出现在篆刻之中,而边款的拓展更为文学提供了驰骋的天地,文彭所留下来的印章有限,但其身后这一股以文学内容为题材的方式渐成印学潮流,这是印学史上的重要变迁,至此诗书画印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结合,这也是篆刻写意性展开的重要基础之一。

  除了文字内容的使用之外,实际上文学性的展现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心”上,即从先秦演化而来的以实用为前提的印章因文学的熏陶而转化为抒情达性的一门艺术。

  印章的文字主要使用古文字,所以古文字学术传统的积累是篆刻写意性传统的另一基础。古玺汉印时期是中国古文字演化最纷繁复杂的时期,字体本身的变化就足以支撑出一片艺术天地,魏晋至唐正是今文字大盛,楷法逐渐完备的时期,古文字基本退出实用领域,但在艺术化的表现方面缺少文字学的学术支撑。宋代开始借助金石学的成长,字学一道渐趋活跃,古文字艺术表现的因子亦慢慢被激活。

  所以从篆刻艺术的演化来看,字法的依托是不可或缺的,美术观念的拓展并非取消字法依托的理由。中国汉字中成长出来的艺术类型无法避免这一方式的约束,舍弃文字的研究,或离开文字研究的学术支撑,印学可能会误入歧途,历史上印学的演变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如宋至明代盛行的古文入印,虽然在视觉上丰富了彼时的图像世界,但对古文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历代的传抄,所以无论字形还是字法都无法准确体认战国时期的精神气质,因而难有大成。

  反观秦汉印印风,除了印宗秦汉的观念支撑之外,秦汉印风的文字来源于小篆,而对小篆的认识则得益于《说文》学的持续进展,同时又有大量汉印被发现和着录,并出现了汉印文字的字典。所以基于小篆字法的印学在明清两代得到空前的发展,一时名家辈出,群星闪耀。

  而中国近20年来篆刻的最主要进展是战国古玺印的应用和拓展,这种情形是由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近30年来战国文字及古玺印学术研究的重大进展,尤其是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初步将战国文字按字法和风格分为六系,为古玺印风的篆刻创作提供了字法和风格的依据。

  美术视野的前提是文字学的学术基础,离开了文字学的学术基础,美术视野只能是图案化的经营,无法进入到写意性的领域。当然在不同时代美术视野的内涵不尽相同,在宋元时期主要是绘画的影响,而书法的影响相对有限,至明清则书法的写意精神对篆刻的影响更大。

  当然,近现代以来随着“美术”观念的传入使印学的演化进入了新的时期,20世纪初成立的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开启了印学的世界性视野和美术观念的时代。其中黄宾虹所编《美术丛书》就是第一次在美术观念下对中国古代艺术文献的整理,篆刻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世界性视野下的重新整理和发现,为诗书画印结合的写意性精神找到了新时代演化的可能性。

  在图像世界如此纷繁复杂的今天,篆刻亦被置于视觉艺术的竞争中,其所蕴含的写意精神及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能否为今后的视觉艺术提供独特的思考,这正是篆刻应有且可能的价值。


美术报 深读 00022 篆刻写意精神刍议 2012-07-14 2610227 2 2012年07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