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砖为镜
■刘虎林(陕西 甘泉)
去乡间写生,在秦直道边残破的土窑洞里,觅得一枚秤锤,方底圆钮,煞是古朴。高哨王永岗乃博古高尚士,他将眼镜戴上脱下,品评半晌,认定为明代晚期所铸。我以秦权楷模置于案上清供,让它镇住现代人那些浮浮火火,在点染水墨之间,享受着一份清闲。一日马治权回甘泉探亲,竟顺手牵羊,带去了西安。
多年前,我调在县文联工作,雄心勃发地要创办一份文艺期刊,将县名定为刊名。当时没有多少经验,就去西安找朋友帮助。西安电影制片副厂长张弢原是甘泉县文化馆馆长,得知我的来意十分高兴,当下列出陕西文坛名人十数位,要他们题字,关注《甘泉》这十亩方塘。
拿到“联络图”,我又去省作协找到雷涛,让他与我一起去找马治权。在省政协的大楼里,我们见到了马治权。他中等个,健硕,阔嘴昂头,一看就是个很自信的男人。他微笑地拿出头天晚上写的墨宝,说:“我的家乡甘泉好呀,清山秀水,文人辈出,当年我在公社当民工连长时,就有异人授我《麻衣神相》,教我识人。后来我居然真的考上了大学,而且阴差阳错地学了马克思哲学。”
马治权说话时语调疾速,夹杂着浓郁的家乡方言。我耳朵听着他的介绍,心思却游走在他办公室墙壁上的墨痕。那是一幅通天落地的6屏隶书,内容为班固的《西都赋》。马治权的气质尽在书法中显现,奇崛厚朴,敦实苍茫。我不由地倘佯其中而不能自已——原来他的书法竟是这样的超逸!后来接触多了、交谈多了,才又知道他在学问上也很宏博。他不是那种转弯抹角的人,交谈起来江河直下,若遇感兴趣之话题,竟不容他人置喙,滔滔不绝。有时为一些问题甚至争论得不可开交。不过最后他还是宽容的,微微一笑,算是妥协。他的骨子里总是藏有陕北人的那种硬气和斯巴达克式的英雄情结。我想他若生在战争年代,必会浴血沙场,成为一名骁将。每读他的书法作品,都会令人想起铁杖拄地、想象之力。马治权惯用浓墨长毫,用中锋划开的墨线,时时闪烁着真气,而内蕴又极其深厚。有次我贸然问他:“你写字的转折处,屈铁劲韧,似有太极功夫。”他回应说:“字里有没有太极,我不能妄言。但从80年代起,我就开始习练太极,老师为赵长军的同学。几十年了!”
马治权在习练书法之余,还喜欢写点文章,著有多部小说散文,有的还在全国获了大奖。读他的文章,是屈子行吟的那种民族情怀。想当年,他也是报人,意气风发地办刊10年,事业如日中天,然终因不溶于体制而被边缘,和平与民主之理想也就被搁浅。
他的行书的音乐美,如狂乱的徐渭在秋夜的茅屋里吹出来的箫声,穿越天地,刺人肺腑。他的书法的章法,犹如炮击之后的古堡建筑,一片狼藉又骨格傲然。他高兴了也作草书。他的草书虽然情绪狂乱,而笔理却井然有序,始终控制在晋法汉韵之中;个性放纵之处,又可显出明清书法的厚重与驳杂,章法、字法、墨法,浑然一体。每幅字迹,都有铁匠炼钢时闪烁出的千万火星,既能照亮旅人疲惫的心田,又让颓废的心情有了转机。
马治权写作写字之余,还喜欢吼几声民歌。他不嗜酒,却挣破胸腔地高唱民歌。在长安小巷的瓦肆酒坊,常可听到他的歌声。他唱歌有个特点,兴致之际,弯腰弓背,气从丹田中提出,一如响彻云霄的春雷,滚滚而来。只有在几千米黄土积雍的高原上,才有如此发自灵魂深处的喷涌。这歌声,又使得长安大道上的浮华人流,瞩目张望,翘首倾听。他曾为此几上中央台与美女主持人董卿联袂说唱陕北民歌,并由此引起联合国科教文卫体组织注意,吸纳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磨砖为镜”是马治权为女作家周瑄璞写的。书写时周有要求,不能太浮太媚,要“厚重拙”一类的。马治权果然心领神会,一气呵成。那4字脱胎“好大王”,个个如罗汉,呆头憨脑,却极耐看。马治权将其印在了自己的手提袋上,似乎成了他隶书的标志。这4个字之所以好,其实也是暗合了作者的心态。几十年来,马治权临池不辍,从形到神,苦苦与古人争一高下,其精神不也是“磨砖为镜”吗?
长安古来居之不易,现在物价飞涨则更是不易。马治权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不去经营权钱,却要“磨砖为镜”。初识马治权,以为他是那种“朝饮坠露,夕餐落英”的仙人。时间长了,却知他也是七情六欲活生生的凡人。在他新著的书法作品集里,我觅到一份为美女写就的手札:先是温馨细述前日赠隶书一事,随后又表示欲为其女治印一枚,并反复诚邀西安一游。从落款中看出,这些都是在酷热难耐挥汗如雨的夏天写就。呵呵,原来生活竟然是如此的丰富多彩,铁血男儿也有他柔情似水的一面。著名作家商子雍说:“马治权的书法是好,但绝不是每幅都好。然为女同志书写,则幅幅都好!”
壬辰暮春,酒后初醒,见枕边置放一款新书——《马治权书法作品集》,墨迹芬芳,素面朝天,于是边读边记,欣然成文,文笔虽为简陋,然不失幽默真情,写完后先赚了自己一笑。现在拿出来,再供世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