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展事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

  ■邵大箴

  帛画是我国古老的画种,有3000余年的历史。在平面的真丝织品绢、纺、纱、绸、绫上绘制图画,有其独特的技巧和特殊的艺术表现力,但后来因纸质绘画的出现而逐渐衰落,以至使有些人产生误解,以为中国画的传统仅纸上绘画一宗。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是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墓帛画三幅。上个世纪70年代在湖南、山东等地的汉墓中,又陆续发现帛画,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并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除了学者们从艺术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外,一些有志于发掘帛画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的画家,也开始投入精力研究这种几乎失传的绘画品种,而其中穆益林近30年来矢志不渝的努力和在现代帛画创作上取得的杰出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钦佩和赞赏。

  穆益林于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得到了吴大羽、颜文樑、张充仁、程十发、江寒汀、郑慕康、应野平等名师的指导和熏陶,系统地掌握了绘画的基本功和学习了绘画色彩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在中国画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9年,他创作的《台风季节》与著名画家陆俨少同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受到业界的好评。但基于对如何在艺术上独辟蹊径的思考,他有意放弃他熟悉的绘画媒材和表现方法,以寻找新的可能。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他以艺术灵感,当他将绢蒙上一幅损坏的画作拷贝时,绢上产生的虚虚实实、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给予他以强烈的印象,驱使他对丝织品材质的特殊功能产生浓厚兴趣,从此走上帛画研究和创作之路。他发现,古代绘制帛画早有完整的技法系统,纯熟地运用了勾、染、皴、擦、渹、渲、背衬等技法;他认识到,丝绸的透叠性、折光性以及色彩的饱和度等特点,“能使帛画独具非凡的审美价值,一种全然不同于宣纸水墨作画的审美价值。”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硏究上,而主要表现于他的帛画创新探索成果。他深知,古老帛画技法的复兴,必须结合新的艺术实践,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方能达到应有的社会影响。他从熟悉帛画质材、技能特性入手,不断发掘新的辅助性材料,尝试不同颜料混合使用或前后配合使用的方法,深入探索帛的正反两面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形象,以相互折叠的形式进行创作,使帛画随着观赏者的不同角度和光源的变化,显示出画面变化无穷的奇异色彩和帛的肌理色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题材、技法品种和表现语言方面拓展帛画的表现范畴,使之不仅能自如地采用工笔、写意、没骨等方法描写人物、花鸟、山水,更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广泛地从其他民族传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吸收营养,并发挥艺术创造中应有的潜意识功能,在缜密构思的“有意”和偶然效果的“无意”之间,在具象、抽象、意象语言的交错运用中,驰骋自己的才能,享受艺术探索的无限乐趣,创造出不少以色彩饱和度为特点的富有强烈艺术表现力的现代帛画佳作,如《闹元宵》、《元宵印象》、《天涯客》、《天地皆诗系列》等。

  穆益林以自己帛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古老画种的现代生命力和未来的光明远景,但他不会就此止步,他正在继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在推广帛画艺术方面做出努力。他在这一领域将取得更大成功,我们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美术报 展事 00024 开拓帛画的创新之路 2012-07-14 美术报2012-07-1400019;2630708 2 2012年07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