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9版:画家

我画京剧人物

  我从小爱看戏,特别是京剧。在我幼年时代,也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京剧鼎盛时期,那时候在我们这小小的豫北济源县,也有京剧,叫做黄戏。但县里没有剧院,有的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剧团,每逢节日庙会时常演唱,只要有机会,我总要去看,从不轻易放过。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看京剧,这只能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吧,其实我那时不过几岁到十几岁,哪里懂得什么叫戏,但却为那悦耳的唱腔、华丽的服装以及火爆的武打所深深吸引着,到了入迷的程度。

  因为戏看得多了,又听大人们不断讲解,慢慢地对戏里的故事也有所了解,什么铁面无私的包龙图呀、寒窑受苦的王宝钏呀,还有赵子龙、黄天霸等等,他们在舞台上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动作,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次看戏回来,就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画,凭着记忆和想象去画,画着画着,自己感到心里美滋滋的,是一种享受,可以说画京剧人物是我学画的开始。

  除了看戏以外,对画京剧人物给我很大帮助的是年画,由于当时京剧盛行,京剧人物画的印刷品也就应运而生,尤其是年画,无论书店市场都有出售,销售量很大,当然,我们家里也经常买有这样的画,张贴在屋里,这给我印象很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有一种名叫哈德门的香烟,那烟盒子里也装有京剧小画片、彩色精印,十分美观,我积累了100多张这样的小画片,时常拿出来把玩,爱不释手,它是我学画京剧人物最好的范画,到现在我还记得那《长板坡》里的赵子龙一手举枪,一手拿马鞭的威武形象,那马鞭和枪是什么样,鞭是怎样画的,盔甲和靠旗的花纹应该怎样画,诸如这些,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经熟悉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小学而初中、高中,功课忙了,画画的时间也少了,再说,中学虽有美术课,画的都是风景静物之类,后来抗战兴起,流亡在外,看戏的机会也少了。在学校里无论课内课外,搞宣传、出墙报,画的都是抗日宣传画,自然我的兴趣也转移到这方面来了。

  本来在我国绘画领域里,历代画家所画的题材,大都是山水花鸟,画人物也多是高人雅士或仕女之类,似乎只有这才是正统的,此外即使有画戏曲人物的,也是凤毛鳞角、极为稀少。总之,种种原因使我对画京剧人物逐渐淡忘了。

  但无论如何,我对京剧的爱好却是始终不变的,非但不变,而且与日俱增,我不但学唱,而且学拉,在学校里,我和爱好京剧的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京剧社,演唱传统京剧。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条件好转了,我买唱机、唱片,大量购买有关京剧的书籍、杂志、影碟和照片等,并专程到北京和各地观看名家演出,这一切都使我对京剧知识不断丰富起来。

  “文革”期间,传统京剧被彻底禁演,直到“文革”结束,传统京剧恢复上演,那时我的心情是如何激动,为了表达这种喜悦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画了一幅《逼上梁山》,这是传统戏曲开禁后演出的第一出京剧,也是多年来我第一次画的京剧人物,以后又陆续画了全部《群英会》及其他。

  还是远在1943年,我在重庆求学的时候,看到了关良先生用水墨画的京剧人物,非常雅拙有趣,上面还有郭沫若先生的题诗,两者相得益彰,这使我大开了眼界。过去,在我的经验里,还从没见过谁画京剧人物的,总认为小时候随便画画玩玩,倒也无所为,这种画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这之后,思想上才有了转变,毕竟中国画的题材是广泛的,无所不包,京剧和国画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达京剧人物美的形象和动感,同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何不可呢?

  新中国建立后,画京剧人物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像董辰生、高马得、韩羽、李滨声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画家,他们都各有所长,所画京剧人物有的生动逼真,有的概括简练,有的夸张变形,别具风趣,总之都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表达京剧人物的美,这些都给我很大启发。

  人们常说,画画要画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要画自己有所感受的东西,这点对画京剧人物来说同样是很重要的。由于我从小爱看戏、爱画戏,对京剧的知识了解了一些,更由于我对京剧的热爱和对绘画的执着,自然而然把两者结合了起来。目前,画京剧人物已成为我一大爱好,也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刘石平

  2010年8月13日


美术报 画家 00039 我画京剧人物 2012-07-28 2579402 2 2012年07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