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视点

用手中画笔,为地铁“上妆”

独家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地铁艺术墙主创团队

  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与地铁“相识”。2012年,由中国美院操刀的地铁一号线公共艺术墙华丽启幕。

  四五年的时间,中国美院与地铁,地铁与山水,这些平时看上去联系不大的概念,已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合。有关地铁设计,台前幕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地铁开通前,记者对话中国美院主创团队,聊聊这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美院与地铁:碰撞出火花

  早在1998年,中国美院就已致力于杭州城市色彩的研究。“仅仅对杭州城市色彩成因的解析、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理论模型的基本创建,就经过了为时10个月的摸索。”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说,像杭州这样有近2300年建城史的名城,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美”是深入人心的,这种美要用怎样的色彩来匹配?

  地铁的“美”,同样也需要色彩来匹配。

  2008年,杭州地铁公司邀请宋建明负责的中国美院色彩研究所设计地铁色彩,这是美院与地铁握手的开始。

  “那年10月,我被通知带领设计艺术学系团队加入地铁形象设计项目。当时的项目总负责是院长,具体由当时的设计学院院长王雪青组织落实。”杭州地铁设计师之一、中国美院教授郑巨欣说,他的团队负责整体的概念方案设计,其他设计团队分别是:色彩设计团队、平面设计团队、公共家具设计团队、服装设计团队、空间设计团队、公共艺术设计团队和中德学院综合设计团队。项目庞大,一开始,参与项目人员多达近百人,主体力量是在读研究生。

  设计理念和文化定位是团队的主要任务,但在开始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开始,每个团队都有参与或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因为人数多,各自为阵,虽有亮点,但没有形成统一思想。”郑巨欣说,在经过反复的前期调研、小组讨论、多次遴选以后,团队的观点逐渐显现出来。

  有了一致的观点,如何去落实?郑巨欣说,要把原先的一些概念,渗透在各个团队的具体设计实施当中,也非一件易事。

  公共艺术设计提出艺术设计原则性建议:主张诗意情境、精致品质、素朴表达,避免平淡无奇、粗俗设计、奢华表达。主张无缝无障碍和内容服从空间设计,墙面壁饰的去边框化和墙、空间与画面一体化,避免有缝有障碍和突兀的非合理设计,强调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形态的相宜性,公共艺术与地域山水人文环境的相宜性。其中的难题,存在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从调研开始,因为要求国际视野,调研遍布世界范围,这是难题一,”郑巨欣说,“调研获取一大堆原始资料,需要整理归类和比较分析,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难题二;如何将他山之石用来攻玉,是难题三,这需要洞察本质,把握设计的关键;难题四,是要将抽象的思维和具体化的视觉表达有机统一,完美和诗意表达创作主题;难题五,在于充分考虑设计与环境、与安全便利之间的关系。”

  难题一个个摆在眼前,又一个个将其化解,地铁的“妆容”也由此渐渐清晰。

  //山水与地铁:寻找人文因子

  杭州地铁公共艺术,传达的是杭州人和杭州城市的精神价值取向。

  怎么样深化主题并使其更具有宜地性、宜站性,郑巨欣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还曾开着私家车,带领几位研究生,顶着37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跑遍了地铁1号线的31个站,亲历环境、寻找视觉元素、挖掘地域人文因子……

  最终,郑巨欣团队提出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定位是“国际山水地铁第一线”。

  “国际”是视野。“山水”是地域。

  “地铁的基本功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地域的文化和历史。”郑巨欣说,杭州是住在山水中、行在风景中的国际旅游城市,所以山水的杭州必然孕育山水的地铁。

  山水地铁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人文的,意象的。“第一线”是标准:设计理念的前沿性,一体化设计,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设计品质的高标准,中国美术学院担纲,它本身就是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超人性化的设计意识,服务于乘客是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深层取向。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设计的关注点数以千计,甚至更多,它们相互关联,综合呈现,需要充分体现全局观、系统观和地域观的设计。杭州地铁形象的一体化设计战略,应该在差异性、特色性的基础上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对于城市全局发展的建构意义。

  “杭州山水特征在于汲自然之灵秀、蕴人文之内涵、显意象之气韵,在结合山水地铁时,即演绎为以湖光山色,云烟氤氲,诠释精致入微;以山水相拥,玉带连珠,诠释和谐幸福;以山峦起伏,湖光万倾,诠释大气磅礴;以江河相接,山体绵延,诠释开放诚信。”郑巨欣说。

  地铁和城市是体脉依存的生态共同体,地铁形象设计决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研究地铁在地性前提下的现代再生,以及踵事增华,持续发展的结果。

  以西兴站为例,题名“西兴古渡”,是关于一个古渡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的场景式形象叙说。画面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背景,为文化式材质的老墙,这是西兴老街的记忆载体;二是历史和风俗主题,为陶瓷板上白描人物景观,分驿站重镇、迎来送往、江河人家、西兴赛舟、千里乡心、商贾云集6个分主题,时间定位在近代;三是现代城市,为铝板雕刻的当代建筑形式。

  这三层从后往前高低错落,就像从古而今的历史层级,从过去来到现在,传统和现在穿过时间隧道在西兴站公共艺术墙上汇聚,用点滴的视觉元素,唤起历史,激活文化。

  杭州与地铁,也在城市故事的“变迁”中慢慢延伸。

  ///杭州与地铁:一站一故事

  地铁一号线其中15个站点,相互交融又各有特色,如何精彩演绎“一站一故事”?

  “将城市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样态植入地铁,通过点滴记忆激活文化传统,丰富今日生活内容,延续城市文脉。”郑巨欣说,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项目分解后进行统一管理的办法。

  156项!郑巨欣团队撷取了156项杭州自然、人文要素,如考古遗址方面的跨湖桥文化、历史方面的北宋诗僧道潜的诗句《临平道中》、西湖风景等,后来分别应用或融入了湘湖站、临平站、定安路站的主题创作中。

  同时,结合杭州历史文化元素,郑巨欣提出了山水地铁融铸杭州人文地貌的1+1策略,即一色一象征,一物一关怀、一站一故事、一线一人文的设计落点方案。如用朱砂、桃红、墨绿、贵紫、藕白、秋黄、湖蓝、靛青等传统色彩名目,塑造一色一象征;如以青瓷、漆器、篆刻、书法、剪纸、折扇、石雕、竹编等名特优产,塑造一物一关怀;如以历史、人文、都市、自然、休闲、希望、创新等,塑造一线一人文的形象。

  还有,针对各站不同地理位置、人文资源和交通利用率,提出了以度数概念,分明主次、秩序层级,建各线各站等。以1号线为例,将武林广场站定为重点站,将城站站、汽车东站站、客运中心站3个城市窗口定位于次重点站,另还定位湘湖站、定安路站、龙翔路站等11个站为特色站。其余则采用统一设计的普遍站形式。

  “所谓因地制宜具体落实在设计当中,主要是通过设计主题、造型、色彩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的,”关于设计主题,以公共艺术为例,郑巨欣认为应该围绕着各站周围的人文特色进行挖掘和提升,比如说:“四季葵园”属于表征性故事,是过去时代象征掷于今日现实社会的回响。曾有人问,春夏葵园美丽而有生气,但是秋冬萧瑟,为何装饰于墙,郑巨欣回答说,人生因为轮回而完整绵延,自然因为四季分明而美丽多彩,所以有些故事就像是富于哲理的诗; “莲响节拍”属于杭州民俗故事;“西兴古渡”、“跨湖问史”、“盛话交通”等属于历史故事;“坊巷生活”属于杭州百姓故事。

  关于色彩,郑巨欣认为杭州的色彩热烈奔放但也不是五彩缤纷,而是秀色文雅、精致入微。杭州的色彩不宜涂抹,只宜调和研磨,杭州的色彩是交织出来的、是人文调合天然的结果。落实在造型上,提出了无缝设计、模块化设计以体现杭州的精致入微等。

  其实,就连地铁站点标识装置也含有人文故事,比如,“闸弄口站”是机杼相闻的故事;“武林广场站”以繁华市肆为站点标识装饰……每一个站点都能对应上一个人文故事。

  在郑巨欣眼里,杭州的这张地铁名片,内容应该是清晰的,形式应该是现代的,视觉应该是美丽的,整体应该是有品质的。青瓷、漆器、篆刻、书法、剪纸、折扇、石雕、竹编……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名优特产是杭州地铁文化底蕴的一种载体,又通过地铁,延伸到现代生活的角角落落。


美术报 视点 00004 用手中画笔,为地铁“上妆” 2012-09-08 2712130 2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