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鼎斋散札
■文先国(江西 进贤)
周积寅悔恨当初
周积寅先生是国内有名的中国绘画史论家。1985年,周积寅即在利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董源与巨然》的著作。是书虽只有五六万字,却代表了那时期中国山水画鼻祖董源与巨然(被称“董巨”)研究的一个成果,被国内外美术史论界推崇。从2004年开始,因为进贤(900年前称锺陵)籍的美术史研究者梅华被1985年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徐建融一篇说中国历史上没有锺陵县的文章所触动,遂发愿董源故里研究,并请来周积寅考察进贤(旧锺陵) 山川地理,追溯千年前董源的生活环境。周积寅经过在进贤几天的实地调查与查阅地方志,指着《董源与巨然》一书,大有感慨地说:“如果早年来了进贤考察,我的董源研究著作就不会是这么一个小册子。看来做学问引用文献不应该仅限于书斋,而确实应该走向田园,走向民间。”
盖茂森文港拜笔
2005年金秋,南昌市人民政府邀请国内九大画派名家云集南昌,研讨绘事。会议中安排参观文港毛笔市场,号称新金陵画派九人之一的南京著名人物画家盖茂森在列,参观由我作陪。盖茂森仿佛有备而来,特意带着一包用过的旧笔,一一指着笔杆上贴着的几种标签说:“文先生,你能帮我找到这些笔的制作人,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我心中没底,不由自主地将盖茂森带进被誉为“中国笔王”的周鹏程家。寒喧过后,盖茂森示旧笔与周鹏程,问及知否笔上诸笔庄主人,鹏程即喜笑眉开,扒拉扒拉,不及三五秒,告诉盖茂森,“旧笔多拙作,标签皆偷梁换柱耳。倘盖先生喜欢,当奉新制。”盖茂森顿时兴奋,并试笔,颇感顺手。临走,盖茂森请周鹏程在所带旧笔上一一刻字留念。回南京不久,盖茂森作仕女芭蕉一幅赠周鹏程。此后,两相友善。
陈文增字不卖钱
陈文增先生不仅是恢复定瓷生产研究的第一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劳动模范,而且是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我敬佩之极。2006年12月,陈文增为一收藏家捐赠定瓷给我们进贤县人民政府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探索发现”。事后我带着相关人员往婺源参观的路上,说起当今画家书法家的作品如何如何值钱,以增气氛。我们几人都知道陈文增的“瓷诗书”三联杰作可以卖出数以十万计的高价,其中书法也非常关键,当问及陈文增的书法价值时,他说自己虽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诗书展,书法也多被国内外博物馆及名流收藏,但我写字从来不卖钱。说笑中,陈文增为我所撰“先贤问道安身久,国学修心立命长”嵌名联后,很淡然地对我说:“据实喝彩,联律亦合;至于书写,分文不取,但要随缘分。”陈文增真是不俗。
刘育新守艺京华
刘育新先生介绍自己是“5岁学认字,9岁学写书法,39岁学作短篇小说,56岁作长篇小说”。当然他没有忘记自己首先是北京琉璃厂一小文物商店的经理。认识刘育新是1999年他长篇小说《古街》的出版。是书当年出版,得到张中行、朱家溍、史树青等京华文化大师喝彩,得老舍文学奖。张中行将书转给我,一读再读,果然让我叫绝,即撰文,一并与褒扬他人之作刊发于文汇读书周报。后来往北京,特意拜望刘育新。见其小店内,卖古董,亦卖刘育新的字画,看情况不是很好。想着《古街》里刘育新所表现的学问与才华,感到不成正比。人生多磨难,文人守艺京华,莫非有点像理想主义的“头顶星空”,也不免要“脚踏实地”。10余年透过刘育新,我仿佛看到了文人艺术家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