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视点

文章导航

新馆新展 创意无限

看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

  本报上海讯 记者 俞越 10月1日,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展期将持续至2013年3月31日,长达半年,比前几届双年展的展期都长。除了展期拉长之外,今年的双年展还有其独特之处:如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为“重新发电”,天然地对应着上海双年展的移址和由原南市发电厂、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造而成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启用,而这也是历届双年展中与主题最为契合的一次;新场馆的展厅面积有15000平方米,空间高度最高为24米,是此前上海美术馆的3倍多,这在上海双年展上史无前例;如策展团队采取三级结构,由总策展人邀请国际策展人形成“联合策展人”团。总策展人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邱志杰,联合策展人为鲍里斯·格罗伊斯(德国)、晏思·霍夫曼(哥斯达黎加)和张颂仁(中国香港)。

  如今的城市,不再只满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更是人才、资源、信息的整合和交换的场所,更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思想碰撞、行为互动、对话交流与融合共生的空间。城市不但是能量输入的接受者和消耗者,更是能量的输出者。而这次的上海双年展赋予“能量”以新的含义。

  更为显著的亮点则是本届双年展首次采用城市馆模式,并为此后的上海双年展新模式进行探索,这也是继续向国际性双年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利用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号召力,邀请国际重要艺术城市参与该计划。每个参与城市的文化部门或美术馆自主策划,上海双年展城市馆项目负责人做质量掌控审核。本届双年展共有30个城市馆,孟买、伊斯坦布尔、德黑兰、香港、台北、伦敦、巴塞罗那、乌兰巴托、柏林等城市参与到本次城市馆的探索中。第三段最后:本届双年展共有30个城市馆,孟买、伊斯坦布尔、德黑兰、洛杉矶、墨西哥城、莫斯科、巴塞罗那、乌兰巴托、柏林等城市参与到本次城市馆的探索中。

  本届双年展分为主题展、城市馆项目、中山公园计划、上海方舟、圆明学园五大项目,试图从场所、记忆、意志、理解和共同体中寻求希冀中的能量。在前8届双年展逐一盘点了当代艺术媒介的可能性之后,本届双年展转向对当代社会的现场处理。

  一进大门,就能看到数千只拖鞋悬在半空中,形成复杂而又规律的曲线。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由台湾艺术家季·拉黑子·达利夫设计的,题为《台风计划》。拖鞋是在台风过后,吹到海滩上的,艺术家把它们一只只捡回,串起来,意在体现现代的环境问题。艺术家露西与乔治为上海双年展特意创作的“奥塔水工厂”,利用水泵将黄浦江水向上输运至20米高处的当代美术馆三楼,江水在竹林“工厂”中得到净化,洁净的饮用水在馆中蜿蜒前行,供参观者品尝、赏玩,或盛入一个特别设计的奥塔水瓶中,作为纪念品带走。这装置引发了人们对水资源的反思与思考。展厅中,被拆分的风扇悬在头顶,灯管吊在半空中,旧自行车被改造,一件件老旧的物品在艺术家的手中变废为宝,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也许正是“重新发电”的含义。

  在展厅中,给予邱志杰灵感的装置前许多参观者围在周围,观看着这看似简易却充满智慧的小物件。这是来自菲律宾民间的一个装置,将可乐瓶改造后倒入混合了漂白粉的水,在民居屋顶上开一个洞,通过光线折射,将光明引入普通民居。邱志杰说,现代以来的能源发掘一直采用圈地开采、不断向外探求的模式。对新能源的开发考虑了环保问题,但依然没有脱离原本的模式。“东方人一直以来对于能量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惯于从内向寻找得其所安的心灵状态。”邱志杰表示,本次双年展将关注那些有“做功”能力的艺术家,体现“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矿藏”的理念。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视点 00001 新馆新展 创意无限 2012-10-06 2742675 2 2012年10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