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深读

公民赖公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读蔡锷家书并纪念其诞辰130周年

  朋友蔡君赴湘开会,特转道邵阳,拜诣蔡锷将军的故居,感而赋诗,记得最后两句是:“将军三尺剑,扬我蔡家眉。”对于同姓之英杰感到格外骄傲,生发这样的壮慨,为人情之常。蔡锷当年“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扬苍生之“眉”,向袁世凯冒死发难,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目睹英雄遗迹,每个素心人皆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2011年秋,适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辛亥革命名家墨迹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出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于右任、廖仲恺、蔡元培、徐锡麟、吴芝英、蔡锷、朱执信、田新政、胡汉民、戴季陶、林森、方声洞等辛亥革命仁人志士的书法、手札100多件。虽然,梁启超当年谈书法时,即感叹今不如昔——“今人不如古人,不是天才差,只是习染坏。”百年流光,再回眸这一代人的书法、墨迹还是非常好的。好在其中有人格,有法度,有情也有义。特别是展出的蔡锷的9封家书,深深吸引我一再品读。

  国博收藏的这9封家书,就是护国战争打响后,帅部队向四川进发与袁军激战的征途中,蔡锷写给留在昆明的妻子潘蕙英的家书。据说蔡锷的家书远远不止这9封,大多在战乱流离中失去了,仅存的这9封,后由其家属捐赠国博收藏。

  潘蕙英,这位蔡锷在信中,一再雅问“妆安”,诉说“别后苦相忆”、“别经三月相念弥笃”、“与君别久相忆殊深”、“戎马倥偬中苦忆”、“与君聚首之期当不远也”,——想必是蔡锷情意相投的挚爱,并且是一位知书明理,有担待的优秀女性。这些书信满纸除了诉说对她和家人的思念、关心、体贴和爱,方方面面无所不谈。时间从1916年1月26日至同年的5月26日,其中1月31日和5月16日都是一天之内连写两封,有封甚至写于夜半一时。从时间和内容的联系看,其中确有散佚的,否则,说不定会有一天之内连写3封、4封的,非常之人总是情怀更深!

  蔡锷在信中谈到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政治形势随之发生变化,5月16日:“大局消息甚好。袁世凯已打算退位,不久即罢兵息战矣。此次事业较之辛亥一役觉得要有光彩,而所历之危险亦大,事后思之殊壮快也。”20天后,6月6日,袁世凯即在极度的颓丧中死去。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蔡锷在云南领导新军,策动响应,即此信中所言“辛亥一役”,历尽艰险挫折,10月30日,云南独立,蔡锷被公推为云南都督。

  5月26日信中还询问“滇省近状如何,米价如何?”

  特别是他多次谈到自己的病,1月26日:“出发后身体较以前健适,喉病已大愈,夜间无盗汗。从前间作头痛,今则毫无此症象发生。”3月25日:“喉间痒痛而大咳,”“此病起自去冬,因国事奔驰迁延未治遂至缠绵,其来也渐,则医治亦难。”5月16日:“以喉病加剧,暂回永宁调养。”5月20日:“喉病忽松忽剧,自觉体质殊不如前数年之健,亟须乘时休养。”“去冬”当指1915年的冬天。那时正是袁世凯忙着祭天试龙袍,蔡锷潜逃之时。12月初,蔡锷逃出京城至天津密会老师梁启超,坚定护国一役已不可免后,遂隐姓埋名绕道日本经我国香港到广西,辗转潜入云南。12月25日,即与唐继尧、李烈钧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讨袁护国!紧接着发兵北进。此后蔡锷一直身在疆场——生命之烛在风中急速燃烧!他得的是喉结核,沉疴不治,半年后即去世。

  他还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5月26日:“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悚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引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为疗病计,以适国外为佳。贤妹亦有偕行之意否?”此前的形势千变万化,蔡锷“奔驰国事”,和爱人还无法也无暇谈及这些,此处是明心见性也是体己之言。面对袁世凯执意称帝,蔡锷曾激愤地对梁启超说:“我们明知道力量有限,未必抗得过他,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师徒二人并庄重约定:“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幸而胜,则吾侪退隐,决不立朝。盖以近年来,国中权力之风大盛,吾任事者当以身作则,以矫正之。”任责而不谋权,这是怎样的一种品质!

  信中也谈到钱,1月31日,蔡锷接报第二个儿子出生,当晚10时又写了第二封家书,并嘱“余尚存若干款在解又山处,已嘱拨交。”蔡锷在云南都督任上时,主动将自己的薪俸由600元减为60元用以济民困。

  信中一再谈及家人,谈到母亲,1月26日:“堂上以下闻余此次举动,初当骇怪,继必坦然,盖母亲素明大义而有胆识,必不以余为不肖从而忧虑之也。”谈到对爱人的想念,5月16日深夜一时:“假使能仗飞机驶赴五华,图片时之良晤予病当不药而疗矣。”家人中谈得最多的是孩子,1月31日,占领永宁时,得到第二个儿子出生的喜讯,蔡锷十分欣慰,给儿子取名“永宁”。并嘱咐尽早请奶妈,请什么样的,奶水的稀浓,孩子的相貌、眼神,如何给孩子拍照等等,全在他的一一关心、叮咛中,真是细致入微,拳拳眷眷,而他此时是“余于疆场中万事猬集”,疾病缠身的万难状态。

  蔡锷这组家书,为行草,承绪的是二王一路,俊拔朗然,厚实而空灵,力韵兼具,字行两佳,端庄雅正,文质彬彬,意绪深沉,娓娓道来从容不迫;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且难得的是笔墨清新,没有丝毫习气。一般来说,天分极高的人往往也特别真,其真也足以抵御尘俗的侵染。但,被誉“为四百兆中雄”的梁启超书法就染有一股浓浓的“大卷子气”。不知为何?

  蔡锷作为拔山扛鼎的一代儒将,可谓“既不惜死,也不爱钱”。雄才伟略,应时而生,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刺破青天,锷也残!”蔡锷生于1882年,原名艮寅,字松坡。1900年,18岁时,老师唐才常在武汉领导反清的自立军起义,蔡锷因送信回湘才幸免于难。唐才常和许多时务学堂的学生死难,蔡锷悲愤交加,改名为“锷”,——愿为刀剑之刃!他最终践行了自己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完成了历史使命。真是“不短命何以谓英雄”。但他的一生是璀璨的,饱满而舒展的。这,从他的这些家书中,分明可见。——看看章太炎的字,就知道不得志是多么抑屈!

  蔡锷的家书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即作为书法终极价值的“道”,在他的时代还是存在的。“书虽艺事,可进于道,以书见道”。“道”,便是儒、道诸家所阐述的一种生命价值和人格理想。“五四”以后,中国人心目中的“道”,渐已被雨打风吹去。半个多世纪前,林散之曾说“要与古人争一头地!”——和古人角力——尚在智力层面论“段位”。可今人的相互角力,却已沦为“吨位”层面的角蛮力。各种奇奇怪怪,都曲折地反应着,现世的人们心中传统的“道”的破损、残缺和失落;以及在寻求“新道”路途中的困惑和迷茫,——这是不同于蔡锷时代的我们的困境,一个沉重的话题。

  秋风渐起,秋意正浓,蔡锷将军正是在秋意更浓的时节—— 1916年11月8日凌晨2时,病逝于日本九州的福冈医院,时年34岁。

  “公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这是梁任公送给爱徒蔡锷的挽联。

  蔡锷将军是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男儿,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成此小文以为缅怀。


美术报 深读 00026 公民赖公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2012-10-13 2750010 2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