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2版:画家

文章导航

真正的艺术不会被湮没

——“刘振夏现象”的启示

  苏州画家刘振夏闭门修炼30年,坚持不应酬、不卖画、不发表、不展览,为的是有朝一日向世人奉献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人物画艺术长廊。他做到了。不久前,“寂寞修正果——刘振夏水墨人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行,颇受瞩目和好评,由“刘振夏现象”引发的话题和思考至今仍在持续。

  拙于交际的刘振夏本以为自己早被画坛遗忘,但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薛永年先生力荐他的个展进入中国美术馆圆厅,展览期间纷沓而至的热情观众、闻讯而来的旧雨新知,让他一次又一次被感动。

  此次展览原定于今年4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两个侧厅举办。去年10月,经美术评论家孙克引见,和刘振夏素不相识的邵大箴、薛永年先生专程赴苏州看了他的画,赞不绝口,建议他在中国美术馆圆厅举办个展,随后分别撰文《优秀者中的优秀者——人物画家刘振夏》、《出色成就,艰难探索——刘振夏的水墨人物画及其启示》。在他们一再的力荐下,中国美术馆相关负责人积极协助,刘振夏画展展期改为8月下旬,展厅改为圆厅加两个侧厅。

  刘振夏为此深感幸运,对各方人士的帮助铭记于心。他说:“一个自我边缘化30载的画家,对当今社会一片茫然。想不到,这些大家不仅正气凛然,而且艺术眼光卓识,使我看到了混沌中的光明。我这一生的追求是值得的、幸运的!”

  画展期间,两大本留言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心声——

  “笔精墨妙,内美蕴藉,神现形活,生机勃然。壬辰初秋为振夏兄画展助兴。人物画自20世纪难见令人心动的大手笔,振夏兄闭门修炼已见硕果,深为之高兴。程大利。”

  “中国人物画画到刘先生这个水平,在中国画坛上应该是不多的。先生入画尽情、尽性、尽意,完全投身在其中,真是可贵!可敬!可亲!可爱!中央美术学院徐仲偶。”

  “东西为用,南北一体。驱遣百家,无往不宜。中国人物画发展可看道兄大作。王广明。”

  “刘先生画展看了3次,先生画笔墨酣畅,有生活,传神,韵味足。又闻先生潜心作画30载,精益求精,不卖不送,大丈夫!不知流水作画者有何感觉。先生当今脊梁!普通观众。”

  “刘郎今日又重来,振聋发聩出新裁。夏荷冬梅真至味,高山流水叹徘徊。人物尤绝摄魂魄,亮剑卅年泯尘埃。节操谨守鲲鹏志,精诚所至金石开。安家璈。”

  “世誉不足慕,一心在画中。静寂30载,国人更推崇。鲁译元。”

  “画人物个个传情,独具灵性,难哉!如今耐得住寂寞者鲜矣,故世多浮华之气,狂躁之风,老朽以先生为可称者!北京一老头。”

  “刘振夏老师:1984年国庆我去四川购得您的水墨人物写生画选,受益匪浅。今天看了原作,看了30年来您的探索成果,备受鼓舞。您的真诚、勤奋、率性而不落丑怪邪门,使我看到了真正的当代水墨画精品,也明白了自己今后应走的路。谢谢您了。此次画展正本清源,功德无量。李长云。”

  ……

  留言者多数和刘振夏素昧平生,他们想必是看了画展之后,内心受到深深触动,挥笔留言,不吐不快。

  闭展前一天,还有一桩奇事,值得一叙。那天上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先生偶然路过中国美术馆,抬眼望见门口的刘振夏画展海报,也许是海报上的印度人形象打动了他,于是停下车,走进美术馆,认真欣赏了刘振夏的每一幅作品。在展厅门口,他打听到画家本人就在现场,便从展厅旁边的书店买来一册《刘振夏水墨人物画集》,请刘振夏为他签名。刘问其尊姓大名,他递上自己的名片,两人就此认识,寒暄几句后,吴有事即离开了。中午,刘振夏收到一条手机短信,细看内容,是吴校长即兴创作的一首诗:“闭门研画30年,笔墨终得神意传。勾线不再吴道子,润色忘却任伯年。鱼鹰目目通人性,渔婆默默望天边。默存斋中摩崖志,京城振夏鸣惊天。”下午闭馆之际,只见吴志攀额头冒汗肩扛一个很大的水果篮来到展厅,他紧紧握着刘振夏的手说,自己年轻时学过画画,后来看过中外的很多展览,但今天看到这么好的人物画展,非常激动,所以特意再次过来表示祝贺。恰巧,新浪收藏频道正在录制刘振夏专访,吴校长也顺便接受了采访。他说:“我认为刘振夏先生找到了中国画人物通向世界的途径——我们不必像画油画一样画国画,也不必像中国过去那样画国画,完全可以有新的途径。这条途径刘先生发现了,而且表达出来了。”笔者当时在展厅,目睹了上述感人的一幕。

  画展研讨会上,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孙克表示,刘振夏的艺术和他的人生传奇,是一个大题目,一本大书,值得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美术》杂志主编尚辉不约而同认为刘振夏是新时期人物画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个案。

  “刘振夏现象”带给画坛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至少有3点启示:

  艺术创造需要耐得寂寞。长达30年,刘振夏主动远离画坛,排除各种利诱干扰,潜心追求艺术超越,体现了十分的自信和超常的定力。正如方增先先生所言:“搞艺术的人如果真能得道,往往‘耐得寂寞’。‘耐得寂寞’这4个字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或许要能够读懂刘振夏,就能够理解其中的真正涵义。”今天是一个充满机遇也充满诱惑的时代,书画界犹如名利场,艺术受到非艺术因素的摆布,很多画家乱了方寸,随波逐流。因此,刘振夏提出画家要有牺牲精神,对艺术要有敬畏和虔诚之心。他选择了一条仅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别人无法模仿,也不必模仿,但可以从刘振夏“寂寞修正果”的精神中获得启迪,省思自身,有所借鉴。

  优秀艺术家须有精品意识。中国画最为人诟病之处是应酬之作太多,甚至有人以“流水作画”为能为荣。即便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这些大家,构图重复、意境雷同之作也比比皆是。当前中国画坛表面看来很繁荣,画展此起彼伏,名家频繁亮相,但好作品极少。有些名家“一招鲜吃遍天”,以不变应万变,拿几张大同小异的画展来展去。而刘振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意识到应酬之风对艺术创作的损害,甘于清贫,换得清净。他以研究学问的态度对待创作,以严苛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力求使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有新意,为此殚精竭虑,“废纸三千”。与当代高产画家相比,刘振夏的作品少而精,但件件皆是心血之作。他画《渔婆》反复揣摩,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画《旅途》不断修改,一画17年;画罗汉50多张仅留一张,其他均付之一炬……正是这样的精品意识和文化使命感,促使他创作了一批足以载入当代美术史的水墨人物画佳作。

  艺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当前中国画坛,各种主义众声喧哗,“工具理性”论甚嚣尘上,画家们空前重视“能否表现自己”,而往往忽略了“是否感动别人”,甚至视“感动别人”为落伍的美学标准。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艺术形式如何变化,艺术家和公众之间不可能割裂,艺术作品不仅属于作者自己,还要展示给公众,就应当引起共鸣、引起思考、引起感动。刘振夏对当下艺术缺乏刚性标准表示忧虑,甚至激愤地说“唯有艺术可以被欺负”,然而由他的画展引发的广泛共鸣,再次验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艺术,先要感动艺术家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而且,从画展上很多外国观众对刘振夏作品表现出的喜爱和欣赏,可以看出艺术感动不分国界,高水准的意笔水墨人物画完全可以走向世界,向西方人展示当代中国画的崭新成就和独特魅力。


美术报 画家 00082 真正的艺术不会被湮没 2012-10-13 2750273 2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