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展事

第三届当代国际水彩画资深名家精品邀请展画集序言

  由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组织的“当代国际水彩画资深名家精品邀请展”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这本画集呈现的正是第三届邀请展的全部作品。与前两届相比,此次画展很有亮点——邀请的规模更广泛:含盖了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全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94位作者,很有代表性;风格更多样:写实、写意、装饰、具象、抽象、意象,应有尽有,体现了当今水彩画的时代潮流和艺术风貌;水平更精湛:包括了法国《水彩艺术》主编、美国现任水彩画会会长、澳大利亚水彩画会副会长在内的世界著名水彩画家的作品,非常具有典型性,展示了世界水彩画横向水平的整体面貌。作为一个省级的艺术团体,举办如此规格和大型的活动令人钦佩和称赞,作为掌门人的常厚鍟先生更是倾其全力,付出累累心血,功不可没,也必将在中国水彩画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多年来,江苏一直就是中国水彩画的大省,第一代水彩画家李剑晨先生在此驻足多年,也是改革开放后率先恢复成立的水彩画会,更是在全国首先发起国际水彩画邀请展的团队。不仅如此,这几届的邀请展等活动一次比一次更有规模并且更有学术高度。它像是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各国水彩画家联系起来,又像是一个聚宝盆,使全世界高水准的水彩作品精英荟萃。通过几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各国水彩画家对水彩画既有共性:即对水彩画语言本体的强调和认识,充分发挥透明、水性、彩味、笔意、诗境等独特的艺术内涵与形式魅力和这个画种带来的在精神上的共同感受;又充分展现出各国水彩画在继承欧洲水彩画传统基础上的个性,比如美洲水彩画的前卫意识、澳洲水彩画的光色对比、欧洲水彩画的写实技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水彩画呈现出来的东方民族个性。因此,我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意义是重大而且深远的。

  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方水彩画于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虽只有百余年,但它却落地滋生,原因之一是其审美意识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某些契合,尤其它的含蓄、潇洒、灵动等视觉效果与同样以水为媒介的中国画十分相近。难能可贵的是,中国水彩画家在接受西方人创造的这一画种的同时,如同中国人将老庄哲学注入印度佛家经典之中,产生了举世闻名的禅宗一样,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认知方式去接受、改造和拓展,使得中国水彩画从一开始便走出狭窄的天地,形成了与其他艺术形式交相呼应的开放型的发展势头。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吸收和消化,中国水彩画在审美、观念和技法等各方面逐渐摆脱西方人的制约,形成一整套凸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手段,造就了当下有别于西方水彩画样式、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画种风貌,并且在艺术创作和学科建设上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对本民族文化作了充实与丰富,成为中国美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反过来又与国外水彩画创作互动,在世界范围产生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中国水彩画的民族特点是将民族的写意精神注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之中,主客体融会贯通、浪漫、潇洒及含蓄、委婉、抒情的美学思想暗相契合,一方面保留了西方水彩画的构图、光色、明暗、造型等长处,另一方面又融进了中国画笔性、水意、气韵、意境等特色。在“艺”的内涵上与传统“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暗相吻合,赋予作品以无限空灵的中国诗境的水彩画模式和空灵雅致的精神风貌;而在“术”的外延上由中国画技法衍生而来的对水、色、笔、纸等相互关系的驾驭能力,在作品绘制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所以,这个画种在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融合得非常自然、和谐。可以这样说,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融合的历史,是这两种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后产生的具有新质的水彩画,其传统也是中西融合的传统。这种融合,使中西文化的许多精华在这里得到交汇、冲撞,显现出迷人的艺术空间。儒、道、释互补,构成了中国人浪漫潇洒的审美意识,讲求虚、灵、空、淡。水彩画畅快、雅致、灵动等视觉效果,最能使人感悟到那种幽深清远、澹泊自然的东方神韵,在抒情的作用下,理性因素淡化,浪漫情调增厚。因而,中国水彩画整体面貌的特殊情调,更多的是一种意蕴,一种暗示,一种诗化感受,适应了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一种感情的需要。因此,在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之间,处于交界线上的水彩画,有着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水彩画的这种民族特点,是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其标志是作品散发出审美理念上的东方趣味、东方情调和东方风度以及制作效果上的挥洒写意。因此,水彩画在中国不仅自然融洽,更重要的是因挖掘和张扬出该画种的独到表现力,填补了中国人在视觉上的一种需要,这种民族性在本次大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种以水性材料绘制作品的方法与以油性材料绘制作品的方法相呼应,在世界画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中国《美术报》的媒体人和在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任教多年的教授,我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画种。毋庸赘言,水彩画在中国是各画种中发展最快和最有潜力的,这一观点,曾经得到中国美协主要领导人和美术评论界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水彩画的成就有目共睹。我认为,除政府的官方机构外,许多画会和画家的不懈努力正是推动中国水彩画走向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除江苏省外,比如上海、浙江等画会都积极参与其中。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我曾经作为浙江水彩画会的秘书长参与了一共6届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的策划、组织、宣传、文案、包括收退件等工作,其中之艰辛现在回想起来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所以,今天这样由单个水彩画团体来组织和承办的世界性大展,困难和压力之多不难想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世界水彩画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惑、挑战与机遇。邀请国际资深水彩画作品和画家来中国,不仅显示出我们国力的提升,更显示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民族自信。我想,这个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使中国的水彩画家能够与全世界水彩画家站在同一平台上直接对话。通过交流,对水彩画语言个性及创作共性的研究找到自身坐标,挖掘其学术深度,建构出更加宏伟的新局面,迈出踏实的一步。更值得一书的是,举办方在几届大展同时还举行了水彩画的学术梳理和理论研讨:以诸国间不同的语言个性和发展现状的横向比较作为切入,针对水彩画的民族性、技艺性与艺术性、写生性与创作性、生动性和深刻性、独特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现状与未来等各方面与全世界的水彩画代表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我们看到,一方面水彩画艺术区别于其他绘画艺术类别的特殊性,主要由水彩画的物性特征和表现规律以及水彩的技法所决定,具体表现在水的韵律、彩的透明、水色相融相契的趣味、笔迹纸痕的力度感等;另一方面不同创作主体因其素质、气质、审美等各方面差异,导致水彩语言各符号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千差万别和各国文化的个性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轻骑兵的水彩画队伍在整个世界绘画大军团中的价值和作用。

  但在中国水彩画事业欢欣鼓舞的大好局面的同时,我们仍然关注到水彩画界有些不协调现状和问题值得担忧。第一,与其他画种相比,水彩画因技术上的难度,带来表现能力上的不足。水彩画家们更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比如造型、色彩、构图、形式美感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主题思想的开拓上,要有社会参与精神,水彩画不是简单的水色游戏,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第二,与创作实践相比,水彩画理论研究显得颇为薄弱,处于非系统化状态。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各团体曾组织过一些理论研讨会,但许多文章停留在画家谈体会的浅层次,即便有所论述,挖掘的学术深度不够,且是零敲碎打。没有从美学内涵、文化背景、中西比较等方面深入思考。水彩画的理论专著,除我本人撰写的一部以外,在世界范围几乎空白。偶有理论家客串,但仅是蜻蜓点水,与其他画种的系统理论相比,远远落后。第三,中国水彩画界画家和组织之间的团结共进意识十分欠缺。尽管水彩画创作是个体行为,但相互间的提携、坦诚相待也是维护大好局面的重要环节,只有和谐才能进步。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是平等的,在百花园中扮演属于自己的一朵花,没有谁比谁更艳更美。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该相互挤兑,要为共同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文人不能相轻,要互信尊重,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我这些年很少参加水彩界的活动,也有这样的原因。

  提升世界水彩画的现代品质,尤其加强水彩画家、水彩画团体之间的团结,克服门户之见,互相尊重,使该画种真正体现出当代性和历史性,承担应有的使命,我想,在我们面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2012年酷暑于杭州武林门外美术报大楼


美术报 展事 00040 第三届当代国际水彩画资深名家精品邀请展画集序言 2012-10-13 2748337 2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