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0版:艺事

文章导航

无愧于时代的黄土画派

“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活动纪要

  编者按:2012年9月29日至10月7日,喜逢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更迎来了中国人的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双节同庆的喜悦,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美协、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隆重开幕并展出。

  中国美协顾问、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全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文西教授讲话。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以著名国画家刘文西为旗帜的黄土画派近10年来在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对中国当代美术界产生的重要影响。黄土画派为推进我国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前赴后继的坚持,这些成就令人欢欣鼓舞。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王胜利等表示,刘文西教授带动了以西安美院为主体的一大批具有共同审美思想和艺术理念又各具特色的骨干画家,逐步形成了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笔墨技巧的开拓性和山水花鸟的时代性”, 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宗旨,有鲜明风格特征,提倡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的黄土画派,这些精品力作整体亮相此次大展,可以说代表了当代西北地区美术创作的前沿水准,也可以代表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一定水准。

  10月6日,“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又举行了高峰论坛。这里,摘录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主持人:我们今天(2012年10月6日,编者注,下同)就这次画展(人民·人民——黄土画派作品展)举办的过程大家可以谈一谈体会和感受。上次刘骁纯老师到会也给大家进行了很诚恳、很有见解的座谈,对于黄土画派的发展给予了肯定,而且对于黄土画派的指向,泛黄土画派还是黄土画派一些理论方面的概念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在原来那个基础上继续大家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畅所欲言。

  刘文西:这次黄土画派画展是我们黄土画派这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一个汇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美术报等都对此刊发整版甚至两个版,影响比较大。

  画派就是画画,把画画好,对人民一个交代,这次还是第一次,大家的感受都比较多,我先说到这。

  大家——黄土地上,一个人和一个团队

  王有政:这次展览把刘(文西)老师,除了美术馆主要的作品,剩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拿出来了。在中国美术史上,刘老师的成就已经很大了,但是刘老师他不满足,他要带出一个团队来,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且要带出一批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所以我们这个画派在陕西,可以说像这次16人展大部分是黄土画派的,可以看出刘老师的学术地位,和他个人的魅力,把我们陕西这么大一个团队组织起来,通过身体力行带出我们这个团队来,从这个展览中也可以看出来。

  程 征:关于黄土画派,总的来说,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还在创建的过程当中,这个核心大家都很明确,就是我们最尊敬的刘老师,或者我们要归纳和认识这个画派,它的属性是什么时候,首先要从刘老师进行观察和考察、进行研究,几十年了,从刘老师年轻时代,还没有到美院开始,第一次到延安开始,一直到现在有这个一贯性的一种精神在里面,这就是这次咱们展览的主题词“人民·人民”,这个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太不容易了。

  正因为这种追求,加上他绘画艺术的高度,确定了他在当代中国画画史上的地位。问题是刘老师他并不把这个作为他个人的一种追求和个人的一种荣誉,他要把这个扩大,要把这种基本精神、这种追求,他认为需要,并且也有这个能力,并且身体力行地带领、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在内的一群艺术家,不仅是画家,包括油画、版画、雕塑,各类艺术家来共同走这条道路,我觉得这点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的基本精神从始到终的一种指导。作为画家,尤其是他个人,在他几十年,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到现在为止的艺术人生当中,把自己所体验到的,他的一些原则,来推动我们美术院校,西北重要的美术院校,这个院校毕业的人,甚至院校以外的艺术家来共同走这条道路,我觉得这就是黄土画派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需要留下脚印的很重要的一些作为和成绩。

  大气——历史积淀与当下的大包容精神

  高晋民:这块圣地从文化历史积淀来说的话,周秦汉唐都在这产生,宋代在文化上也不弱,不管从大一统的国家的奠基和它最后的鼎盛都在陕西这个地方。西安美院本身有个革命的传统,由原来贺龙当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这个革命传统的教育,一直没有断过线。刘(文西)老师从浙江过来以后一直到这,能像刘老师这样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画陕北人,找不到第二个人,他有这样的根据地,把人民一直从年轻画到老,我当学生很惭愧。我说这意思,就是在这一个曾经产生过盛唐的这一块土地上,包括影响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这块地方,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包容的思想、气度很大,不由你,不是说你想接受不接受他,你只要在这生活,你这个气度不得不大,你的思想不得不开阔,它的包容量很大,刘老师能够以西安美院为依托,形成这样一个黄土画派,我以为这个“泛”字,从理论家来说,抽出这个“泛”字,我认为它恰恰说明了咱们黄土画派的特点,能容纳学院派的各种学科,这恰恰是黄土画派的优势,他能整合各个领域的精英,把创作实力整合在一块,这恰恰是个特色。

  很严格地挑选黄土画派人员,培养大家一直跟人、跟黄土地亲近的感情,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方向,这都是我后来坚定地加入黄土画派的一个原因。这个展览我昨天又看了一遍,我看完以后还是觉得有实力,尤其多学科,不管是版刻、雕塑还是油画,甚至在国画里面的山水花鸟,我们觉得这个百花齐放,比光局限在国画上好,它有一种大包容的时代精神,我是这样的感觉。

  我记得当时画派成立当天,王忠就说高先生你对黄土画派将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问我这么一个问题,我说靠作品、靠创作的质量说话,就是黄土画派的生命力,咱们黄土画派既然是学院派的特色,还是要坚持从草图走到创作,要坚持这方面的研究,不能单打独练,采风来了大家集中,然后各回各家,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互相之间没有集思广益的机会,这点就是个缺憾。我觉得咱们画派不但集思广益而且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审美基础、思想基础。

  必然——地域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贺荣敏:刚才高老师谈的一些问题,也是我近期考虑的一些问题,我大概把它归纳成这么几条:

  一是对黄土画派的认识。我认为黄土画派诞生于黄土地,根植于黄土文化,体现了黄土精神。

  二是黄土画派坚持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是人民的画派,通过这次展览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三是黄土画派是一个融教育、科研、创作于一体的学术团体,是西安美术学院的一面旗帜。

  四是黄土画派的作品展名家云集,精品荟萃,中西融汇,多元并举,聚集精彩,展示实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接下来,我简要地把它阐述一下。

  在中国、在西部,在800里秦川为中心的黄土地诞生黄土画派是地域文化发展使然,在秦地、在秦川、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历史长河中出现黄土画派是历史文化积淀的内涵,在西部、在陕西、在以培养美术人才为基地的西安美术学院产生黄土画派更是地域、文化、艺术3者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

  黄土画派是以黄土文化为背景、以黄土为基地、以黄土地以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劳动者为艺术对象,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表现、赞美、讴歌这块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生灵,这就是黄土画派。

  黄土画派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形成了以刘文西先生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画家群体,他们志同道合,以人民·人民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与艺术研究,并以浓郁的黄土之美为特色,走出陕西,面向全国,在全国的美术界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学院特色,以中国画为主体,包容其他的多元化的实力型画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它必将在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黄土画派作品展是该研究院一次艺术活动、学术活动,展览聚集了90位画家、300余幅作品,是近年来该研究会规模最大的一次展示活动,其中刘文西先生历时20余年的鸿篇巨制、百米长卷是第一次完整地在这里展出,同时也展出了画派骨干力量以及各位画家的力作和新作,形成了一个跨越时空、聚焦精彩、突出立足、展示实力的形式格局。

  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黄土画派的学术水平,更展示了黄土画派艺术信念,就是坚持深入生活、坚持讲话精神、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

  黄土画派扎根黄土地、成长于西安美术学院,是西安美术学院的一面旗帜,是西安美院一个重要的学术机构和团体,黄土画派的大多画家出自于西安美术学院或与西安美术学院有关的美术团体,他们与西安美术学院息息相关、休憩与共,多年来特别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方面,为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土画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艺术流派,除了上述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与多元特色之外,它的学院特色更是它的精华、优势所在。正像刘文西先生所说的黄土画派是中国唯一的学院式的画派,它依托西安美术学院,并发挥西安美术学院人才聚集、能力齐全的优势,形成了一个集教学、研究、创作为一体的画派。

  学院画派最突出的优势在于:1.它具有教书育人的优秀传统;2.它具有严格规范的学术氛围;3.它具有中西文化融汇的气息;4.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学院精神。

  黄土画派的开放性、多元性、时代性于一体,打破了传统画派自我封闭,密不外传的陋习,同时也打破了专业的界线,正像刘文西先生所言,黄土画派是以人物画为主线,尤其突出表现黄土地的人物风情兼花鸟的画派,不仅如此,近年来拓展至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设计等领域,其格局之宽泛、门类之齐全,也是其他画派不可比拟的,另外黄土画派在艺术上的成就反过来扩展、强化了学院的文化,深化了学院精神,艺术创作、良性互动的典范,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流派。

  从学院角度看黄土画派这次展览,它不仅仅是一次艺术活动,更是一次教学、科研与创作3位一体的学术活动,它对我们的教育起到了示范作用,对我们的创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我们的科研起到了提升作用,从陕西乃至全国美术界的角度来看这次展览,它代表了陕西目前绘画艺术的前沿水平,展示了陕西美术新阶段的水准与实力,彰显了西北美术家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信念。通过这次展览必将促进陕西的美术沿着追求学术的高度向前迈进,从国家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展览,人民·人民的主题冠名代表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主流文化,提出了艺术家的责任,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因此说黄土画派展览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信念——崇高的力量坚守和明确的艺术宗旨

  杨国杰:我很荣幸的一点就是,在(西安)美院,当时我们见到最好的速写和头像是黄老师从刘文西老师那借来,在镜框里装着让我们去临摹。而且看到刘老师当年的《牧羊人》,我们很震撼,这是我们最幸运的,后来在创作组一段时间,也很幸运地看到刘老师很辛勤,辛勤到啥程度,他当时晚上12点,刘老师把画一卷走了,我说刘老师你明天不来了,他说他回去还要画,画到3点,第二天早晨照样,天天如此。高民生谈到一点,就是以后创作的时候,好像还应该有个会看阶段,不要画完了各回各家,最后搞出来以后,全部画出来了,大家才拿到一块展览,最好近期集中“看”一下,有一个会看阶段,好像这样能够集思广益,能够把黄土画派的画提得更高一些,我就简单提这么一点意见。

  张小琴:我记得我跟刘丹说起刘老师的话,刘丹说我爸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想刘丹还可以说说他理解的他的父母是怎么样的。我觉得谈谈理想吧,因为确实在现在这个时代,理想已经被很多人搁置了,理想已经失掉了原有的颜色,但是进到黄土画派的展览,这次首届展览,我们看上上下下这几层的作品,感受到一种非常崇高的东西,这种崇高的东西就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强凝,一种信仰、一种信仰的力量,一种理想的辉光,我觉得是这样的,这种在这样一个时代是主旋律、是一种让人崇敬、崇仰的东西,是一种力量的感觉,我想对于刘老师本人来讲支撑他的也就是这种理想的力量,是一种黄土精神、时代精神,说起黄土、说起这个人民既是现实,但他又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就像共产党的初期,信仰共产主义才能使得那么多的人追随它,力量越来越强大,从弱到强,最后能够推翻蒋介石的统治,能够建立新中国,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跟理想的力量,我想刘老师精神感召我们,大家说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格魅力里更重要的就是他的一种精神的追求,这种精神的追求是在他自己是非常坚定的,所以也使得黄土画派从宗旨到艺术追求,一直到整个我们经过这几年来力量越来越强大等等,都是由于作为创建者跟领导者,刘老师自己本身具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精神的追求,这种对于人民,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他有着非常坚定的定力和理想的辉煌照耀的,之所以由于这些我想才使得黄土画派从这短短的几年来越来越发展得强大。

  第二,刘老师关于黄土画派的宗旨,有着非常明确的宗旨,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刘老师讲次序感,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画派特别重要的基石,这个宗旨用于教学当中,就是指导教学来说也是非常行之有效和有可行的操作性的。

  我们刘文西工作室,我们的毕业创作里,也表现出我们黄土画派跟其他画派不同,是背靠学院,而且有着后备军,有着很新鲜的生力军,这也是其他画派没有的,因为这个现象也说明黄土画派的生命力是长久的。

  多元——万紫千红凸显黄土画派的厚重感

  陈光健:说说我的思考,我觉得大家谈领军人物刘文西多了一些,谈整个画派的其他作家感觉少一些。这个画展我陪着领导看,我也反复地看了好几遍,我觉得是团队的力量才衬托出了团体的张力,刘老师由于几十年的艺术沉淀,画了这么多的作品,但是更可喜的团队,像我们有些画家,刚才发言里面也说,几乎陕西重量级的画家都在我们的团队里面,这是支撑我们团队生命力重要的支柱,比如我们现在在座的王有政、郭全忠、崔振宽老师,如果没有这些老师恐怕要减弱,不是一枝独秀,要万紫千红总是春。而且这些画家彰显的是个人的风格,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风格,这点很重要,特别在多元的艺术审美的现状下,如果这些画家没有自己的面貌、自己的艺术特色,都是一个模子,恐怕要失色很多。郭全忠老师说,以前看不懂,这几年看进去了,说刘老师的画不光是一种战略形式的,还有郭全忠自己说,刘老师是仰视生活,我们是上世纪50年代出来的大学生,对新中国的赞美、信仰是仰视的,都很崇高、欢乐的,包括我自己作品的审美点也有仰视,都是欢乐、美满,很少有苦涩的那样一种反差的美,我觉得现在我们能看懂艺术是多元、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所以这些骨干力量不同层次的审美,充实了我们黄土画派的厚重感、多元感。那么像崔振宽老师的《雕墨山水》,画出了大写意的厚重感,还有新城市的面貌,我觉得是一种新的角度、新的审美,也是很可喜的。像郭全忠老师虽然有一定的变形,但是它是一种美,他说它是平视生活,而且他画的主体还是人民,郭全忠老师的作品都画的是人民,很多劳动人民的气质在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一种能值得人深思的审美感,我说他的画丑美、丑美,虽然感觉丑但还有美感,因为它有整体性、有笔墨各种结构的反差,层次的穿插,一种美感,一种艺术魅力在里面。王有政老师的很多画,很多细腻的东西非常好,也是他多少年的艺术沉淀,是他观察生活、观察农村,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这里我还要说高培旺老师,枯树旁边那个陕北人民画得很生动,形象也很具体。所彤老师:我觉得就是说这个黄土画派刚才提到了既是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说到这个时间概念,刚才提到刘文西他创立这个黄土画派的艺术样式是以他的这种创作的轨迹,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的,产生的画派。

  我下面说说他的空间概念,这种绘画样式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他的多样性,就是他表现的多样性,如果说刘文西老师是通过中国绘画来表现农民的精神气度,那么以学院为依托的这个黄土画派,它的表达上是多样性的,比如说油画,我们从郭北平老师还有王胜利老师他们的油画当中我们能看到陕北农民的形象,我们还能看到石聪老师他在做雕塑的时候,也表现出了黄土这块土地农民的精神气度,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表达的多样性,同时我觉得黄土画派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多样性,还是有一个它的山水画同样也表现了这块黄土地基本的特征。在黄土地上这块大山是有骨少肉或者有骨没有肉的,在岭南是多肉少骨,我们确实看到了黄土画派这些山水画家表现出了我们这个土地上的山土、特别是大山的苍茫和它的精神的内涵在里头,我觉得黄土画派主要是以人物和山水为代表的,那么后来大家提到的“泛黄土画派”,我觉得它既是一个优点,也是一个问题,应该来说是以人物和山水为代表的才能称为黄土画派。

  空间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它的表现对象的人文性,这个人文性我们看到从刘文西老师最早的作品,他的农民和农民形象始终是保持理想主义的特征,自信、乐观、健康,后来在刘文西带出的艺术团队当中,很多艺术家,他的样式,就是他的表现对象,主体依然是农民,但是农民的精神气度也是多样性的。比如像郭全忠老师的作品,我们能看到农民的一种苦涩;还有王有政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他的一种相合;还有杨晓阳的作品,他的这些农民的形象很具有一种人文的特征,就是他已经有一些变形,这个变形是和当地的陕西的文物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说墩狮、山马桩,这些人文符号的融合,恰恰表现了艺术的厚重和它的包容,我觉得这个黄土画派在这样一个人文性的大概念当中,应该来说它是越来越丰富了,不仅仅是健康、乐观,同时他还表现了农民在这个土地上,他们生活的各种境况。其实从题材的扩大到表现内容的扩大,我觉得是黄土画派为中国的农民,就黄土画派的文化贡献,它确实创造了一个中国的农民形象,健康、乐观,同时也有生活的困惑。

  我觉得这个贡献是艺术史上应该留下来的一笔,刚才我说到了在表现农民为主体的这样一个黄土画派,尽管它是以西北地域为特征来表现这个农民的,但是我觉得黄土画派目前还是有它的缺陷,这个缺陷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过多地关注了就是留在土地上的农民,而忽视了当代社会这个转型时期,大量农民涌入了这个城市,他们在城市里的贡献,比如像有一些打工妹、打工仔,我们缺少关注。实际上农民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的问题,刚才我说了,我们黄土画派的贡献就是它创造了一个中国农民形象,那么就是说我们平时采风,这是我们的一个艺术方式,但是我们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关注那些已经进城的农民,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那么这个社会的主体,应该也进入我们黄土画派,就是他们方方面面所遭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快乐、他们的苦恼,都应该成为我们黄土画派的表现范围。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艺事 00040 无愧于时代的黄土画派 2012-10-20 2758154 2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