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0版:展事

文章导航

大家批评

  对于中国画的革新,小明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身体力行。他的水墨画,受到评论家的关注,被誉为“用思想作画的画家”。墨荷是小明近年的新作,画家用当代的审美观阐释传统的精神,笔墨间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素养。在布上绘制水墨,是画家对传统表现手法的一种崭新探索。

  小明亦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活动家。他从青年时代起从事美术事业,曾担任全国美协的领导工作,主持过各类画展及学术活动,历任全国美展总评审委员、全国美协艺委会委员,担任美术馆馆长、画院院长,并致力于国际美术交流。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成就斐然。

  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董小明墨荷展联合国展序》

  董小明一直钟情于水墨艺术。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他,就开始参与推动传统水墨艺术的革新工作,引发他深入思考和硏究传统中国画在当代的转型问题。……由他主持和策划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使他的视野大为开阔,思考问题更为深入,加之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关注与好评,更增加了他进一步探索的勇气。他对墨荷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且不断扩大和变革艺术媒材及语言,自觉地去追求水墨艺术的创新途径,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面貌。可以用“胆大艺高,艺高人胆大”这句话,来形容他在艺术上的突破。

  我们说董小明这些作品具有传统精神,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和传统水墨画的启发。……董小明充分认识到观念和新材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也清醒地意识到一味迷恋观念和材质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由于他有深厚的传统艺术修养和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有机智地驾驭观念和处理新材质的能力,他在观念、材质与具有美感的形式技巧之间找到了平衡。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传统水墨画的现代形态探索》

  中国美学中“意境”这一核心概念,就是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高度融洽的产物。历来莲荷都一样,但时代不一样,所画之荷就人人不一样。在他的作品中, 如何把“真”处理成“幻”,如何掌控好两者之间的恰当分寸,正是小明兄的着意之处,成功之处,也正是其作品的意境所在。

  作为一个对当今世界文化潮流深有体悟、引领着一个最现代化城市的文化事业的优秀管理者,同时又是一位实践着孔子思想,继承了文人画理念的出色艺术家。这正是小明兄忙碌奔波、谈笑风生、似经意又不经意的人生背后的智慧。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经意与不经意的智慧》

  形形色色的墨荷意象,近十余年来始终充盈着董小明的艺术情思。但不难发现,更深层的依据,或者说真正锲入画家心灵并维系其坚贞不渝的价值依归,则恰恰在于通过不断地演绎体验过程而获致的那分对于传统文化、对于水墨艺术的使命感和超越性。与他20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推动传统水墨画革新以及扩大其国际影响的社会角色相呼应,在个人创作领地里,无论是10年前保留较多文人画气息的水墨写意,还是近些年诉诸新的材质、工具和方法从而与传统水墨画样式拉开很大差距的水墨艺术乃至水墨装置,都自设或被设地围绕着同一个中心——为传统水墨寻求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发展方式。纵观董小明的半亩方塘,既可以看到一个执着于水墨画发展信念的灵魂,也可以看到水墨画本身所蕴藏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态势。

  卢辅圣(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董小明的半亩塘》

  四壁的中央,是一方塘。方塘中映现的就是朱熹的《观书有感》……随着水波的荡漾,文字也迭宕起伏、映带成趣,古老的书法艺术在这里获得了新的生机。池中的粼粼波光,如银月流泻,在缓缓地折射到四壁古镜般的“墨荷”上后,辉影潜映,流动摇曳,镜-花-水-月,恍如隔世。此处让我们重读一次朱熹的读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理与趣、情与境在这里已经完全重叠了。这也使我们想到了美国画家汤母利在1988年创作的《无题》,它们被批评家称之为“水上的书写——绿色绘画”。汤母利的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透纳、莫纳以来近现代欧洲风景画中追求空气和光影与色彩关系的传统,画面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流动和变化”,让评论者想到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墓志铭:“逝者如斯”,想到了画家对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的迷恋。这不啻是个有趣的现象,围绕着“水”,汤母利—— 一个当代的西方的画家试图从传统的图像和现实的场景中为抽象画另辟蹊径,董小明—— 一位当代的中国画家却试图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书法和水墨画再现生机。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严善錞(深圳画院研究员)《水盈科而后进》

  这个中国水墨现代性的执着探索者,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在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总让人心生意犹未尽之感。当代的美术创作,刻意制作,追求画面效果,而往往忽视绘画语言本身的丰富自然与衍变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董小明的水墨创作,却是在未尽之意中蕴涵着新意。

  作为画家和美术工作的领导者,董小明先生总是从当代人的人文情怀出发,找寻都市人的艺术表现语言,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不竭的动力。古代文人雅士的豁达与包容,鲜活地在当代确切地说在深圳得到了验证。回过头来看他这十几年的创作,或许更容易理解他的所感、所知、所为。

  吴长江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未尽之意中蕴含新意》

  董小明的都市水墨曾被众多批评家提名,他对当代水墨的探索,受到了中国批评界的重视与认可。我们可以将他有关荷的艺术作品也视为都市水墨,这是因为他之所以画荷,并非单纯赞美乡村自然中的“半亩方塘”,并非现实中的荷的再现……董小明的艺术,逐渐淡化了“画”的意味,而强调探讨物质材料和现代科技表现水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可能性,以及表现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抽象性水墨,就表现了他从抽象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国水墨画的内在视觉张力,并且将前人水墨画中的无意识构图转换为现代性的抽象自觉。传统中国文人画的香溢清远、高雅脱俗,在这里更转换为坚实沉郁的金属质感,表达了一种冷峻凝重的现代视觉与工业时代的气息,这是从传统绘画衍生出来的当代艺术,是现代城市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遥想与追忆。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荷非荷》

  由于敏感地意识到都市化的进程已使得传统的文化中心由乡村转向了都市,董小明深感,艺术创作必将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所以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城市山水画”的学术命题,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水墨的发展……而在从事“墨荷”的创作时,他虽然延续了传统题材,但更强调从个人的独特感受出发去进行艺术表现,他笔下的“墨荷”完全不同于古人,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在“半亩方塘”,艺术家更以新媒体的方式演绎或发展了他的《墨荷》,尝试以当代观念阐释水墨画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不断突破传统水墨固有边界的限制,也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尤其是画家应空间和展示效果的需要而作的“水墨雕塑”,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鲁虹(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传统与当代的对话》

  董小明于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别有会心,于石涛、八大沾溉更深。他的画初若散缓不收,反复谛观,毫无松懈之处。和古代的那些文人一样,他把作画当作是静修和反省,他把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全都沁透在半亩池塘、几瓣清香之中。董小明的作画态度和艺术风格,都是对文人画传统的一种阐释。

  黄专(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半亩池塘几瓣清香——读董小明的墨荷》

  ……这半亩方塘如此明净,如若一面面“镜子”。小明兄用多种铜版制成各种条幅和扇形的镜面,上面蚀着墨荷和墨痕,像自然的云影,又若某种深蓄的书痕。那如镜般的铜版映照着一部关于墨荷的历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法游戏,那铜版的腐蚀标志着一种久远的印记。印记中深深地镌刻着的是对那隐秘诗意的敬仿,是对如镌如刻的中国绘画传统的纪念,又是对某种不期而遇的生活契机的呼唤。那铜镜包围的中央,铺陈着影像“半亩方塘”,那里边书写着南宋大儒朱熹的著名的《观书有感》。也许匆匆的观者并未注意,那诗文书法正在水中渐渐晕化,在水波的涟漪中、在岁月的摇曳中融化。这活水让“诗”渐渐融化,正是《半亩方塘》的魂灵之笔。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追怀及视觉的诗》

  毫无疑问,董小明是一位善于把握艺术语言感染力的画家。这些年来,他以“荷”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与影像结合,与材料相结合,与声音相结合,与空间相结合,与环境相结合,构筑了一种种关于荷的情境……作为当代著名水墨画家,他在水墨写意上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从纯粹的水墨写意进入到运用新媒体与水墨相结合的领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语言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在扩展水墨语言表现力的实验上,董小明比画坛已有的做法都超前,但形成的整体面貌却是有机、充实和完整的。

  董小明在水墨综合媒介上的实验,实际上是他长期理性思考水墨艺术当代发展这个课题的结果。他深知作为传统形态水墨艺术的拓展是一个艺术的难题,甚至是一个文化的难题。许多年来,他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推动水墨实验和艺术研究,探讨传统水墨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也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持续不懈地拓展水墨艺术的表现域和表现力……他从水墨领域拓展的结果是使作品的视觉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水墨写意的内在精神没有变,仍然是文人画写意的意境。在德累斯顿和布鲁塞尔他的作品现场,我感受到了这种意境,也看到了其他文化的观众在感受这种意境。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水墨的延伸》

  墨荷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选择这个题材进行现代艺术实验,充满了挑战,是对水墨画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所作的当代新解。董小明以专一的题材而展开的坚忍不拔的艺术实验即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与智慧。

  大约在2000年之后,董小明每年都在国外的美术馆举办一次展览,努力地向西方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他的手法是最“现代”的,他的目的就是进行流畅的表达和有效的交流,而不是向西方人炫耀他们不懂的东西……对从事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研究的学者、艺术家而言,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我们对话与交流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对于传统,我们缺乏的也许正是有效的、有智慧的借鉴和发明。在美术史上,我注意到了一个事实:即在最富创造性的时代如中国的唐宋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极少感到“传统”与“现代”有什么冲突之处,借古出新是天经地义的绘画状态。小明的作品隐含着这种创作胸怀的复活。

  曹意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读董小明的墨荷》

  相对于既成的审美趣味,董小明的荷花并非延续传统的路向进行个性笔墨的熔炼与淬火,而是着力于荷花的现代水墨探索。他的水墨荷花,由此也具有了和传统笔墨荷花不尽相同的审美意趣。既富有传统笔墨那种玄虚散淡的境界,又具有现代媒介的材质美感以及现代媒介结构整合的空间意识, 从而给人以传统文化意蕴的超感体验。

  身处于他的影像装置,依然让人们震撼的,是禅意悠远的传统文化魅力,媒介中所追求的,就是这种当代视觉体验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董小明而言,变化的是多种媒介中的图式与图像,而不变的则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境界的敬畏与参悟。他把视听觉的当代体验性与清雅幽深的禅意参悟有机地混装一体,从而显示出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构建的审美性思考与探索。

  尚辉(《美术》杂志主编)《当代视觉体验中的禅意参悟》

  董小明先生擅墨荷,他以“半亩方塘——水墨综合媒介作品”为研究课题,坚持10余年,成就斐然,其墨荷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期,小明先生仍运用水墨综合媒材的方式,将杭州西湖所为表现对象,以“潋滟空蒙”为题,创作了一组新作。在我看来,这组新作既是他坚持传承和拓展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学术目标在更大表现空间里的延续;对他个人而言,更是他萦绕在心中数十年的“西湖情结”以水墨方式的一种释放。

  正是出于对于西湖的感情,也是出于对西湖的敬重,小明先生开始了用水墨表现西湖的艺术之旅。他的这组作品,很好地印证了苏东坡对西湖的吟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小明先生采用了综合的表现手法,从画面的视觉效果看,既有传统水墨那种氤氲幻化的韵味,又有远视近观的空间效果。他的这些画显然超越了过去的“山水”和“花鸟”的分类,其表现对象更自由、更多样,他与其来自水墨的程式,不如说更多地注入了他对西湖的观察,可贵之处在于用自己的方式传达了他对西湖的那分感情。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水墨西湖——读董小明先生新作》

  今日西湖之繁华,于袁宏道时,已是百十之倍。同样,我们对于西湖之萧散简远的追求,也是努力百倍。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晓得,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夜湖不如雪湖。毕竟,淡逸空濛,是西湖的趣味正宗。董小明近期的绘画,正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寻找西湖的本色。他或以纸本、或以布面,染著水墨、勾之笔线,甚且借助数码和铜版、丝网版画技术,变幻出一幅幅烟雨掩映的湖光山色、柳态花姿。如米氏之云山、香光之妙迹,供人清赏,解我劳思。

  严善錞(深圳画院研究员) 《由读董小明的画想到西湖和它的杭州》

  吾兄大作,我很欣赏,不失传统,而有创新,正是我们中国画家应寻的道路。望兄继续努力为中国文化发展推向国际至为所盼。

  朱德群(法兰西学院院士)《致董小明的信》

  董小明先生的文化身份跨越了中国社会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经历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传统与变革的哲学关糸的讨论。他的艺术实验遵循传统,现代,创新的创作宗旨,将中华文化传统中象征着品性高洁,出污垢而不染的荷花主题作为他的创作源泉,并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创作媒介创造了一个融诗意、哲理、技术为一体的艺术世界。向西方艺术家同行和观众展示了一个确确实实的东方隐喻和意象性的半亩方塘。

  克劳斯·米弗 (德国汉堡国立美术馆馆长)

  《董小明“半亩方塘”汉堡展前言》

  10世纪,中国宋代画家米芾以其敏锐的头脑和惊人的艺术天赋赢得人们最崇高的敬仰,他在绘画中发扬了全新的、非传统的风格。董小明的创作也具有很高的创意,用非凡的、自己创造的水墨画技术不断试验,运用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高度体现了他对诗的修养,董小明的作品就是绘画的诗。这正是人们对董小明绘画特别赞赏的地方。

  ……董小明的创造维护中国艺术的悠久传统,也没有否认自己的当代立场。可能,董小明正是藉此向他的母校——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表达敬意。早在成立之时,她就是中国最进步的艺术学校,她的创始人,一位通情达理的改革教育家,当时就拟定目标:介绍西方艺术,继承中国艺术,以实现时代艺术的腾飞。中国许多成名艺术家都在杭州学习过,董小明即是其中之一。

  马丁·奥斯瓦尔德(德国奥格斯堡大学教授)

  《在董小明“半亩方塘” 纽伦堡展上的讲话》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展事 00070 大家批评 2012-10-20 2761258 2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