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画家

周刚水彩艺术展研讨会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周刚无疑是当代水彩画界的佼佼者。他是北方人,长期生活于江南,看周刚的作品,总让我感觉他是一位“将昆曲画到了秦腔中”的水彩艺术家。

  在风格上,周刚的作品独特而又鲜明,尤其是在矿工、女性形象、风景等一系列作品中,他对画面形象的团块处理、线条运用,乃至色彩张力的强化,都凸显出一位优秀水彩画家的时代追求和深刻思考。这与不少水彩画家迷恋于技巧的过度写实上,甚至多数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风景作品写生上,很少能从精神内涵的层面,提升自我的创作水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周刚的创作进一步放大了在“水”元素运用上的灵活性,而观察其画面线条,不难看出他对大写意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吸收运用,应该说,他于不同的画种之间吸收借鉴,深层次地进入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中。

  众所周知,虽然水彩来源于西方世界,但在西方艺术家的眼中,水彩实际上并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进行梳理与分析,这或许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水彩画界所面临的问题,即缺少相对的理论体系。从这一角度出发,虽然今天的研讨是对周刚个人绘画的一种研讨,但其背后却超越了对周刚个人的研究,实际上其意义在于透过这样一个平台,透过周刚这样一个优秀的个案,来审视水彩画十年发展中的突出节点和轨迹。

  陈坚(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周刚是一位具有极高学术含量的水彩画代表人物。他非常勤奋,深入到各地体验生活,更敢于把水彩画当作大艺术来创作,创作了很多感人的作品。

  这次画展,我最惊讶的是看到他的风景,令人触动,也得向他好好学习。“触动”是看到了他作品对把握作品“品味”的注重,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生绘画。周刚的这一特点,在中国水彩风景画家中极为少见,几乎没有人达到这种高度,他也开了先河。周刚对这批作品画面的把握与认识,与我们日常看到的风景图式完全不同,这也可能与他长期在南方生活,反映了自我内心几十年所积累的一种真实感受。

  他也写过许多文章,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他都是走在水彩画的前沿。我甚至认为有必要把“周刚现象”做个研讨,尤其因为周刚是从事设计专业的美院教授,以前有学习设计的基础,对画面的构成感,包括点、线、面的应用和塑造,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更会通过机构关系营造出画面的力量感和视觉冲击力。我希望周刚能再坚持把风景画系列化,坚持守望着自己内心的艺术。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周刚的作品,虽是水彩画,却体现出形式上的大内涵。他提炼并创作出了水彩画的重、浊、厚,一反水彩画的传统模式,这是他最为独特之处。

  周刚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非常的隐晦。矿工系列作品中,似乎每一张都经过他的深思熟虑和反复推敲。他把每天从事艰苦体力劳动的矿工作为艺术的对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创作,这不仅包含了他个人的一种体验,也包含了他对矿工人格的尊重。所以,在矿工系列作品中,周刚赋予矿工以英雄般的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的风景创作也令我感到意外。这批作品不是记录、印象式的描绘,而是经过理性的归纳,甚至符号化、意向化的处理。而在都市女性形象的作品中,周刚展示出他自由、多样的一面,笔法较灵动,并与矿工系列拉开了距离。

  可以说,几个系列的作品都给予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观赏感觉,每一个系列的作品都体现了周刚本人在水彩作品中所达到的境界,而他经过探索而得到的成果也体现了当代水彩界的一种学术趋势。

  李一(《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周刚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善于思考的画家。我曾拜读过他在《美术观察》上发表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反映出他于创作中深入的思考,对于一位美术创作者而言,这非常难得。在当下浮躁的画坛,周刚能冷静地思考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他思考“道内象外”的问题,思考“五性”,思考人性、佛性、禅性、诗性、鬼性,非常不容易。能将水彩画到这般境地,想必与他能将创作与思考结合起来不无关系。

  周刚的作品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概括而来就是4个字“沉着痛快”,他的作品无论是韵味还是追求,都能体现出“沉着痛快”。这4个字本是中国古代书论、画论里的用语,但我认为这4个字非常适用于解读周刚的作品。因为“沉着”和“痛快”也是一种矛盾,沉着了不容易痛快,痛快了不容易沉着,周刚既能够沉着,又能够痛快,这一点很不容易。

  我一直在观察他的用笔,那种迷人的笔触和对块面的处理,以及对色彩关系的搭配,都体现出他的创作高度。他的风景,既是水彩,同时又兼具了水彩的感觉,可以说,周刚将中国画中“大写意”精神给予了表达。周刚的画还非常的“抓人”,能将观者瞬间吸引过去,尤其是矿工的那种深沉和具有水墨效果的风景画,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水准。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周刚的作品让我联想到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的学术传统与脉络,从林风眠、倪贻德到潘思同,这些大家的水彩作品都在创新的层面上给人以惊喜,周刚在水彩画创作上可以说延续了国立艺专的传统。周刚凭借他的坚持走到了今天,他把自我追求的水彩画创作推到了一个极致。

  此次展览从中体现出了两种结合,一种是把水彩画中轻松、叙事、抒情的一面表现出来,另一种则是把有分量的、大叙事的对象,也以水彩独有的手法进行把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刚对不同的题材要求,做出相应表现上的调整弹性和掌控力,这也与很多水彩画家不会选择与变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刚的作品在形式感上的敏感,是非常突出的。在造型方面,尤其是在浙江美术学院这样一个学术传统中,他吸收了后印象派或者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内容,但在这个吸纳的过程当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要把自己非常突出的个性面貌呈现出来,因此他在形式方面的很多探索,在简洁、质朴当中能够见到一种迅美。

  我特别喜欢他的“西湖”和“矿工”两个系列的作品。我在杭州生活了10多年,对西湖是熟悉的,但周刚赋予西湖以一种个体的情绪,而且富有一种现代感。这批作品的色调非常简单,几乎是纯粹的蓝色,这种蓝色又不轻飘,带着观者进入沉思,我甚至觉得带着周刚的画再回到西湖边时,会不会带给我对于西湖的一种新的提示,这是一种美的发现,或者说是一种个性化的美的创造。“矿工”系列的好在于周刚以水彩突破了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的表现束缚,而是色调和块面营造形式感,让我们来仰视普通劳动者的人生,彰显出人性的温暖。

  赵云龙(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我们是几十年的朋友,时常结伴写生,我深知他对艺术的追求。周刚的特点就是作品的现场感表现更多、更充分,主动性、生动性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周刚的作品具有“笨拙”和“阳刚”之美。他曾经与我谈到,艺术要做到“大美不媚”。他有一种另独蹊径、曲高和寡的境界,这是当下水彩画最难做到的一种艺术品质,有艺术的那种厚重,以及自然沉淀的人文内涵,再到创作中释放自己。

  此次周刚水彩风景画作品的推出,正是他新近几年创作的思考与探索的结晶,我非常欣赏。周刚的风景作品概括性极为强悍。可以从两点阐述,一是对黑白灰色调的把握,几乎接近版画;另一方面则是对蓝色、褐色和黑色在主观用色上的把握。这种用色的性质,与他的心性、精神和对艺术的表达融为一体,而正是这种概括和提炼,让他的艺术不可能不打动人。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看完画展,我对周刚水彩画的整体感受是力度、沉着、色块,这其中最深层的一种原因,是一种内在的毅力和男性的意志。在我看来,周刚是一位男性意识极强的画家,正是这样的强度和力度,使他观看的角度、眼光接近于一种逼问,不管他看什么,都似乎是审视和逼问。所以这其中引发了他在一系列的画面表现上面,对个人“张性”心理素质的把握。

  在观看周刚的水彩人物画作品时,对象似乎是模糊的,但这种相对的模糊背后,却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甚至很长的空间,这一空间中的信息,其信息量的丰富度要远远盖过表现对象本身。在这些淋漓的图像之中,吸引我们的,也是最直接的是在各种图形和色块的体量空间中,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光,这些光的产生是通过其他的画面构成物象挤压出来的,所以当把“光”、“挤压”、“透”这几个词结合起来的时候,我认为恰恰就体现出周刚绘画的立场,即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产生一种力量,产生一种感情的力量,这或许是我们在很多水彩画中所看不到的构成性。

  在用笔上,周刚的用笔干脆、大胆,却又洗练;在用色上,周刚的色彩关系凝重,甚至有点浊,但其整体关系确实明快响亮,那种响亮不是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去获得的响亮,而是运用色彩自身的力量去获得这种响亮。色彩的亮度和色彩自身的力量所提炼的亮度,这其实是一名水彩画家自我提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层次和境界。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周刚的作品最吸引我的是“矿工”系列。 “矿工”系列应该是他近期水彩画探索的一个高度,不仅是因为题材的重要性,也是因为“矿工”系列中所应用的这个水彩画语言,已经放弃了他之前习惯性的技法与形式语言,选择了不适合水性与彩性的浓重的色调来表现矿工。这批反映矿工的作品,我注意到与传统的写实造型是有很大区别,在这批作品中,周刚突出了表现主义的结构和色彩。这或许与他长期从事设计、吸收设计的结构和构图有关。从中也不难看出,周刚对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的吸收,因为设计是最容易与西方现代艺术接轨的艺术门类,现代设计的思想和现代艺术的思想应该是吻合的,我觉得周刚或许从中得到了某些启示。

  所以,我觉得此次展出的这批水彩画作品,在表现的力度和对水彩材料的使用上,周刚都凸显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我认为周刚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传神,抓大放小并且非常巧妙地把握了对象的大结构和动态,这种传神不一定是眼睛、背影或者手的动作,大的肢体语言表现同样可以体现出传神的灵动,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周刚的水彩画作品,色彩本身就能传神。

  周刚在从事水彩画创作的同时,还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工作,我特别认可他所说的“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这句话,这背后是一名艺术家对人性的重视。

  刘寿祥(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湖北美院水彩系主任):

  同样作为水彩画家,周刚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水彩画的发展无形中所承载的那种使命感,我认为,这是一名画家成功的先决条件。记得曾经有一次跟他共同在外写生,我看到周刚在画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在跪着画,我内心突然有一种感觉,似乎他要把那个小女孩消化掉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感觉很有意思。实际上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周刚的画里面存在这种特性,就是对描绘对象一种炽热的情感,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去感受对象,并去努力捕捉对方的细节。

  在周刚的画里,我能感觉到一种艺术家的忘我状态,他忘掉了自己是谁,他才画出了这样的作品,艺术的表达就应该忘掉个体的身份,从艺术的层面出发并来尽情发挥。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水彩画家应该是轻轻松松搞创作,但我觉得实际上今天很多水彩画的同行们,也在以一种新的创作方式来迎接今天的时代,这就是通过真实、身临其境的采风写生对生命、人性的挖掘,去洞察并触摸艺术的真谛。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

  水彩画在中国近百年的美术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特殊的文化角色,即水墨与油画之间的“媒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水墨画,西方的传统艺术是油画,水墨与油画之间的差异是通过墨色来沟通的,所以水彩画在中国艺术家对于中西艺术的调和与探索的道路上,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美术理论界对于水彩本体性的研究还不太充实,通过此次周刚的水彩画展,恰恰可以是以个案研究的态度,来讨论水彩艺术理论中的一些问题。

  周刚画矿工,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他也更强调对象的写生,从这个角度讲,这个人物是相对具象和写实的,是非常具体的,但看他笔下的矿工又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这是画面以外的内容,他有对矿工内在的一种尊严的揭示,而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说,周刚的创作,是有意地把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两种特性做一个结合,但是他并不是将两者平均分配,他的艺术创作主要是来自于西方绘画的一种写实性,也就是说他的创作基本来自于写生,但在观念上,周刚又明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便是他的水彩画中强调中国水墨画写意性的诉求,他是在追忆和阐述自我记忆中的物象。

  蒋智南(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作为水彩画家,周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恐怕是最多的。我们看他的头衔,非常丰富,在很多的工作压力之下能画这么多精彩的作品,是一种刺激。周刚与我的经历比较相同,都是从事设计专业的,他是会展设计专业,在他的水彩作品中有特定的装饰性。今天给我最深的感触还是西湖风景,水彩语言表达的个性化,非常具有魅力,基本上做到了远看触目惊心,近看完美无穷。简单的几笔,表达了他对于作品的深刻内涵。

  (下转第33版)


美术报 画家 00030 周刚水彩艺术展研讨会 2013-05-04 3005546 2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