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惯常审美不同
——蒙克绘画的红色符号及情感象征
■潘丰泉
自绘画诞生以来,大量美术作品呈现的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传达的是纯静、美好与和谐,如《蒙娜丽莎》的典雅,《睡莲》的宁静,具有东方艺术韵味、视觉清新的水墨画《小龙湫下一角》,等等。可见,人类创造的这一艺术形式展示的是那些使人视觉上愉悦、精神上充实的形态美感。同时,它拒绝画面上有骚动发泄的另一类与此相反的语言表达。
但当我们把目光关注到一位来自北欧挪威的现代油画大师蒙克的作品之后,旧有的某些观念也许要被颠覆。因为,他所表现的是与之前各种视觉情感完全不同的画面,可能会使人感到有所不适。
蒙克与其他表现主义画家的创作,总是与往常那些艺术情调温文尔雅的题材作品,有许多不同。如他的代表作《呐喊》、《红葡萄藤》、《青春期》,包括《马拉之死》等等,它们从视觉效果、内容,产生出一种让人紧张、压抑以致恐怖的情绪,最终化为血淋淋的生命拷问,无疑,它与之前视觉绘画给人的审美感觉完全不同。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中,介绍或评述蒙克这一类作品总有这么一些文字,即画家童年期,他的母亲和姐姐都相续死于在当时还无法治愈的一种疾病,亲人被病魔折磨痛苦得以至先后离去,这无疑如同眼前一大摊血迹一样,使他幼小心灵过早地受到伤害,而这无法抹去的一幕幕情景,便成了他后来痛苦无助的回忆。或许就是这一类情景、画面,渐渐成为他后来个人艺术语言中不断挖掘表现的题材——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教条古板式学院派的另类,因此,使得人们对它的欣赏,化为对世间万象各种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体验、解读。
与生俱来就对正统的古典画法有几分叛逆个性的那一个个活跃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西方现代绘画潮流中的画家,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总是为自己执爱的艺术疯狂不已。这是一个不断有艺术上的叛逆者与循规蹈矩保守者,为各自的创作主张争执不已的时代,这是一段西方绘画史上艺术家最“不安分守己”的时期。那么,在整个艺术思潮最为活跃时,也才能造就了像蒙克这样一位表现生活中那一幕幕不太为人注意的世间阴郁惨痛画面的画家。基于此,他成为了20世纪艺术风格上极具叛逆的表现主义大师之一。
看蒙克这几幅作品,就如同要直面一场血淋淋惨痛的现实人生。与见惯了的情调温文尔雅的画面,那些靠教化审美展开的情节完全不同,他在作品中的质疑与思考,一下子让人感到了艺术审美的另一种视觉震撼力——绘画中的现实批判意义,一方面是题材、内容的真实性,触及到了人性精神世界压抑忧郁的一面,面对残酷的生存状态,每个人都会发出撕裂一般的怒吼,这是一种全新的未被反映的现代人情感状态,是一一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这直截了当毫无掩饰的视角,赤裸裸的表现手法,很快与当时各种主流艺术拉开距离,而不是像多数作品那样,还重复着对浮华万象的追逐和迷恋,或刻画一些距离人们视线很遥远的典故,其实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题材(最致命是画面感觉麻木、盲目);另一方面是蒙克所构造的画面语言,既非写实,更不是其他立体构成画派的手法,他通过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极有语言个性的笔触和线条,以及不同于一般约定俗成的色调,来表现他内心无法抹去的情感经历,特别是每一幅画上红色的象征意义——因为在习惯性经验里,红色可以代表吉祥、热烈、进步,但蒙克的作品,反倒是血迹,它象征着作者内心情感的压抑、不祥。如此一来,红色成了蒙克作品的风格符号,也代表了20世纪初期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不同风格语言。
艺术史告诉我们,画家从创作中确立个人艺术风格面目所搜集的各种生活素材,只是提供了一部分初始经验。毕竟这种生活体验,多数是画家只看到事物的表层,还不是发自于内心意义上的切肤感痛。因此,我们只要了解一下美术史一些极有艺术风格极有个性语言的作品、艺术家,就会有所醒悟。
在中国文学艺术创作道路上,各种关于艺术形成说法,莫过于将艺术创作感悟为“大彻大悟”。如清初八大山人原为王公贵胄,在清廷颠覆了明王朝后沦为社会底层,却能够在花鸟画创作上另辟蹊径,尤其用笔用墨及布局章法方面,构筑了另一种画境——苦涩、孤寂的艺术韵味。其艺术风格形成,决不是两眼只盯住世间万象那花花草草就能有所收获的,而是一场“国破山河在”的内心苦痛,完全洗去了之前遗留在早期作品中的单薄与浮华,是大彻大悟的人生况味融入了艺术的沉涩和孤寂,并由他开拓了明清水墨写意画的另一种表现风格。八大山人与蒙克既不是同一时代画家,他们之间相隔200多年,更不是用相同工具材料进行创作的,但是,他们都是从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大彻大悟,成就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
纵观人类绘画发展以来,既有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捕捉表现,也有许多从各自生活体验表现的创作,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色彩斑斓的艺术长卷。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前一种艺术现象,称之为普遍性创作,因这一类的绘画技法、效果、艺术图式,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较有广泛性。
而另一种艺术图式,它表现了与普遍主流艺术创作现象有所不同的画面,在提倡个人视觉语言表现的今天,它是艺术情感个异化的有力展现。无疑,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文化氛围,展示审美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在艺术多元格局下将有不少年青艺术家,他们的绘画视角是以表现个人情感的某些隐私出现的,极有可能在艺术语言、图式风格上大胆突破,视觉效果为之一新,这多少反映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可喜现象。
编者按:纵观人类绘画发展,出现了大量呈现视觉美感、传达和谐精神的作品,它们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和精神的充实,而与此完全不同的是,绘画当中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了与普遍主流艺术创作有所不同的画面,比如19世纪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多以生命、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他的作品不同于惯常的审美表达但却极具感染力。在提倡个人视觉语言表现的今天,它是艺术情感个异化的有力展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文化氛围,展示审美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在艺术多元格局下也会有不少年青艺术家,他们的绘画视角从表现个人切身经历或情感中的某些隐私出发,极有可能在艺术语言、图式风格上大胆突破,视觉效果为之一新,这多少反映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可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