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迷茫的城镇民居建筑
审美迷茫的城镇民居建筑 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处处是旧城改造,处处是开山凿石,推土机、起重机、压路机张牙舞爪,横行霸道,一排排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民房和钢架结构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城镇居民社区的变化同样令人惊讶,从整体的布局到外观的造型,从内部的结构到细节的装饰,全然丢失了记忆中的那个城镇民居印象,不免让人无所适从。曾经日日相伴的街道社区似乎已经成了“世界建筑”的大卖场,陈列着各色各样的仿欧建筑。从前,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园林、徽州的大宅院,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整体风格,都各具特色。而今,每一个城市的民居建筑都是同样的那些模式,毫无特色可言。走进社区,完全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在哪个城市,甚至都不知道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不禁让人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三个经典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中国传统城镇建筑,包括城池、官府衙门、民居、商业街面、寺观、坛庙、佛塔等,以土石砖木结构为主,其组群形式、框架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局部装饰等都有别于西方,不仅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的意境之美,亭台楼榭、白墙黑瓦、雕梁画栋,呈现出古朴、雅致、诗情画意和以人为本的东方审美情趣。豪华精美的大宅院和曲径通幽的园林把这种审美特征推向了巅峰,宏大气派、富丽堂皇的皇家宫殿,更是将土、石、砖的材质特性和天然木材的有限规格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到了清末,受列强凌辱,民气沮丧,国民开始鄙视国粹。梁思成在《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中记:“凡公私营造,莫不趋向洋式。”诚然,历经数千年演化的传统建筑模式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