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 搅动万里星空
——论冯运榆作品的境界和根
一般的社会人都具有“人格独立”的潜质和对人本精神自由的渴望。早在东晋司马氏时期,殷浩对这一命题有过明确的表述。这一命题在现当代被新文化人或新新文化人所热捧,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并视为立命、立言之根。这些热词、理念,是否涵盖、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对社会进步应尽责任的认同和奉献?而这一点冯运榆在他大学时代——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有十分明确而强烈的表述。
在那个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里,冯用日记方式真诚地陈述了对这一精神的诉求。其炽热之状实难准确言喻。日记中弥漫着稚拙、纯粹、真挚、坦诚、血性、胆气、善良、侠义之气息。同时,孤傲、高远、自信、踏实之宏志又跃然纸上。可是遭窃泄,被全美院重点批判,定性为“反动日记”。
冯运榆视野宏阔,目光深邃,他对时局、对国事、对民生、对政府官员、对艺术、对学风,都有卓然不群的思考和评说。思考所及远远超越了他岁月的年段。思想冲决了禁锢的牢笼,冯运榆在他的日记中豪言“要站在喜马拉雅山巅俯瞰全世界”,以居高临下、神采飞扬的文字,豪情万丈、激越奋发的心志,如身立云端,似已阅尽人世沧桑,潇洒地谋划了他不甘平庸的一生。他以横空出世的姿态,声言“表现得比共产党员还要优秀”,以改造这被扭曲了的现实。鞭挞那些缺失起码人性、诚实之辈以及那些废公害国、损人利己的丑恶灵魂。同时他对浙派人物画中存在的柔弱气息和内涵轻薄的品格似有不敬之意,立志在取得优异的毕业成绩之后,直奔新疆,再次取得超于象外的成果后,偕同夫人一起南下,宣示他的艺术主张,以60岁的生命岁月,含笑向世界告别。
冯运榆以热狂的幼稚挟持纯真、自信,依托心灵深处生发的桀骜不驯、扭转乾坤、报效国家的艺术豪情和畅想,将自己的人生历程饰画得五彩缤纷。无奈他的万丈豪情,却被真真切切的现实境遇所摧折,冯运榆日记中的那些文字充斥着对“绝疑异”的社会理念为标杆的挑战,对大众思维不良的社会时尚公然逆反的良知,必定深陷于盛行于世的庸俗政治化的洪流之中,批判之声势,使冯运榆旋即成为横空出世的校园景观。全院性的批判让人震惊,让人惶恐,让人沉思,让一些人警醒,也让人无奈。周昌谷先生却对我说:“真难得。”冯运榆虽遭全院的批判、嘲弄,却留给人们一个诚实、智慧、可爱的形象。冯运榆的纯真、高洁、天马行空的理想与敢作敢为的独立人格,置面严峻现实环境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性诉求,成为我敬重他一生的缘由。冯运榆的日记呈现出的匡正扶危的心性,虽是微不足道的呼喊,却毕竟也是一个活跃生命的诉求和呐喊。后来近似这样的重挫他又经历了一次。
冯运榆的日记对自由、对艺术、对人生充满了期求。对国家、对人民、对党充满真挚的感情和热望。其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渗化,显现在他日记的字里行间。这一精神、理念,不仅支持他一生面对坎坷磨难,而且显化在他对艺术理想追求的锲而不舍的苦功上。冯作为浙江人物画研究会的首辅(秘书长)所作的贡献也让人铭记和感动,这也是最好的例证。
观赏冯运榆的作品会感受到一种横空出世的震撼,他有超异独行的品格和益人心智的文采,然而在绘画上的他虽自信却不张狂,为体现他理想中的艺术价值和理念,是以殉道者之心性坚守终身。面对浮躁时世他反之而沉隐潜修,在2010年左右蓦然突起,进入高峰时段,年轻时的社会磨难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提升了他的悟性,认识了自身优势,进行各种探索性实践,最终作出了可托终身和未来的选择——写实浪漫主义的意笔浙派人物画。
他笔下的人物善以形象叙事,不论是悲悯还是歌颂,都高扬了圣洁的灵光,画面中的人物组合淡化了惯常的情节性、叙事性、生活化的逻辑组构特征,潜心使用意识流的构成与凝聚的笔墨气韵相浑融,生成的图像让观者的心身无不受到强烈震撼,粗重豪放的笔力和各种娴熟的笔墨技巧是他胜人一筹的优势,使他自觉通过笔墨把人生的苦难、历史的沧桑及其人的欣喜和希冀都作了形象的表达。他不在意或摒弃时尚的炒作,他的成功是一种参照,是“横得暴名”之辈所不可类比的。暮年而崛起,获取的艺术成果来之不易,是冯运榆以生命的诚挚和倾其生命的时数进行探索得来的,这是生于和属于自我的艺术形式。
他那强于他人的,对带有观念性和表现力的中国笔墨的理念与意蕴的体悟和执行,既具有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的意义,又凸显了冯运榆作品的文化身份和价值特色,这是他作品具有巨大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的决定因素,因而经得起欣赏,也一定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实的冯运榆急切伤情,叹光阴易逝,感人生之易老。“初阳”与“夕照”意在瞬间。而艺术之途的历程,却充满了“曲折”、“困厄”,苦与难却难说要旨,只有心知。然而蹉跎的人生与艺途,使他全面涉猎油画、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等技能,使冯才情兼备,悟出了艺术承继、开拓的意义与难度。他对文象、文脉、文魄与地脉、族脉与国脉的领悟与把握为今后的攀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感于斯,存二联与后:
存心养性踏烟云腾空
物形心影驾苍龙高飞
铁笔豪情 抒藏胞心志
浓墨画卷 动万里乾坤
黄发榜(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院创作领导小组前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