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苍茫和洪荒之美
——周尊圣的“天山红”
■邵大箴
色彩是诉诸人内心情感的语言,主观色彩是指结合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拘谨于客观物象色彩的再现,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创造,赋予色彩一定的含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早在唐代,白居易在诗歌中就将主观色彩的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主观色彩的应用非常广泛,当代电影、设计、建筑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非常重视运用主观色彩去表达情感,赋予作品以某种象征意味。在纯绘画中,主观色彩更是成为艺术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颇有意思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崇尚的黑与白,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带有禅意的色彩。经过千年的锤炼,成为世界画坛上独特的语言体系。但是,用这种黑白色彩来表现诸如天山景色和气象,毕竟会有不少局限,能否利用水墨与色彩的结合开辟新径?许多画家在这方面进行了艰苦的试验,其中周尊圣的探索成果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周尊圣的“天山红”是在源于天山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夸张升华为主观的创造性色彩,无疑是艺术家精神内核和时代精神的呼唤。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周尊圣深入新疆腹地,以西北“天山”为创作基地,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走遍天山南北戈壁荒野,感受自然造化,对这里的风物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以极富个人特色的“天山红”绘画语言表达对天山的感悟。他的“天山红”山水系列所表述的不仅是一种个人精神追求的图式,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在中国,红色是最重要的颜色,有着它的特殊意义。除了政治上的隐喻外,在民间,红色象征喜庆吉祥、热量、活力、意志力, 还有驱逐邪恶、警示的含义……周尊圣在他的“天山红”系列山水画中,将红色作为基调,用红色和墨色勾画,渲染出一幅幅顶天立地的山水画面,气势磅礴。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除了在色彩构成上看到周尊圣的主观选择外,在画面的图式构成上也可以看到他的理性把握。在有些人看来,严谨的理性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艺术创作应该天马行空、随意挥洒。其实,艺术创作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可能有完全非理性的感情宣泄,也不可能有完全非感性的理性制作,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只是根据艺术家各人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偏重而已。周尊圣机智地经营着画面,通过块面的重叠与交错来表现空间,展现出一种大场景、大气势,使观者有一种置身于壮美山川的感受。在大面积单纯色彩的运用中体现单纯的名贵,他用恰到好处的极少留白,使画面透气,也使空间变成可以穿越的结构。严谨的秩序予人浑厚和宏伟感;鲜艳的单色,使画面单纯化;色阶、色差和明暗等变化,造成亦真亦幻、亦具象亦抽象的感觉,予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周尊圣之所以在中国画图式上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成果,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图式新领域,是因为他有开阔的视野,还善于学习传统,食古能化。这必将引领于中国山水画坛。他大量研习古人的名作、画谱,以及历代大家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段,从画面的整体氛围、具体细节到精神内涵加以体会和领悟,并琢磨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他的作品洋溢着壮美的旋律和民族精神的气息,其中我们既能体会到自然万物的博大与浩瀚,也领略到他内心的激情与广阔的胸怀。他用浓墨干笔勾勒出天山冷峻的岩层、干涩的沙漠,通过反复皴擦,刻画出起伏连绵的山峦,沟壑纵横的地貌。他的笔线似刀刻一样,强劲有力;他趁色未干时着墨,浓墨破色,形成特殊的肌理,干涸中见湿润,严谨中见随意,一反传统去掉花草树木、云阁楼台,只有框架、板块、严谨的构图。在他的笔下,形式感和笔墨得到有机的统一,体现出个人情怀和造物美景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天山的壮丽、苍茫和洪荒之美。
周尊圣的“天山红”上升到“中国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化符号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他20年来奋力拼搏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但他清醒地意识到,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很长,如何在今后的创作中避免概念化、程式化并有新的突破,使自己的绘画面貌更丰富、更多样化,是他面临的新课题。他正在向这一新的目标进发,祝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