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4版:画家

文章导航

卢东花鸟画作品赏析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尚“荷”意趣之思想内观(一)

  摘要: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创作主体文人画家,对“荷”有着独特的审美尚趣。大凡画者大都留下了众多荷花作品,直至今日“荷”依旧是中国绘画艺术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中国美学有一个思想,曰:“比德。”以荷比君子便把“君子”这一抽象问题具象化,君子便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文人画家内心向往的人格便在于此,不同于俗世,不为尘泥所染。世间花草与此时皆有性情,荷之性,便为此中文人绘画创作之性灵所托。

  关键词:

  荷 佛教 儒家 君子 比德

  徐文长曾赠友人一幅墨荷,画中题跋:“若个荷花不有香,若条荷柄不堪觞?百年不饮将何为?况直双槽琥珀黄。”淡淡的墨色于此中化为一池荷香,这黑白的世界里置入的是文长浪漫的期许。此种期许畅达古意,清逸之中透出艳丽,激起文人墨客心中的涟漪。

  亦是此番期许,吟出荷之清韵,聚合于文人心房,终咏唱出荷之赞歌。在这歌声散发的阵阵荷香中,对于“荷”的审美尚趣也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之中。

  从吴炳所作的《出水芙蓉图》,到徐渭的泼墨荷花,再至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等,大凡画者大都留下了众多荷花作品,更有甚者赵子昂的故居,都以莲花庄命名……直至今日“荷”依旧是中国绘画艺术永恒的表现主题之一。

  荷之韵,如此大面积涉入中国艺术家的心间,乃至但凡画者皆无可免的境地,其旨趣大有可探究之意味。本文便意图从文化、思想、宗教等不同角度入手,对中国文人的尚“荷”旨趣进行剖析,以解释传统文人画家在选择“荷”这一绘画题材时的根本原因,及发展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照。过往论“荷”之思,往往以佛、道论之高洁。然细究其发展,文人画的主要群体为儒士,故以道、禅思想作为传统文人画家选择“荷”为主要创作题材之说,已无法全面对此问题进行阐述。儒、道、释三家的融合,加上提倡占据着传统文人内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相比之下更能为当时的文人所接受。所以本文对传统文人画家的尚“荷”旨趣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求得文人画家在绘画题材选择时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荷”的文化内涵

  荷、荷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受文人推崇的花卉意象之一,其被赋予了众多美妙的称谓:又名莲、莲花,亦称为芙蕖、鞭蓉、泽芝、水芙蓉、水芝等。古之雅士唤其溪客、玉环。然此众多称谓中亦有特指,未开之花蕾名为、菡萏,已开之花朵唤曰、鞭蕖。

  东晋《拾遗记·卷一》所载:“神芝发其异色,灵苗擢其嘉颖。陆地丹蕖,骈生如盖,香露滴地,下流成池。因为豢龙之圃。”;“有蕖石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如文中所载,可见上古传说中“荷”便已其独特的魅力入“仙境”形成先民憧憬的美好意象之一。

  在民俗中,追随者先民对荷之意象的憧憬,与荷有关的典故与习俗在国人中传播、发展开来,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尚趣,使其成为象征高洁、吉祥和合、爱情幸福、婚姻美满、多子昌盛、生活富裕的祥瑞之物,并演变为国人信仰拼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如表现新人结合的“百年好荷”,又如代表男女间爱情缠绵流连虽然分手,但情意未绝的“藕断丝连”。更如所谓莲有一蒂二花者称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以示男女好合,夫妻恩爱。再说金莲,传公元五世纪,南齐东昏候“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故后人莲步比美人步,以金莲喻女子之纤足。

  荷之意象,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传统文学中,相关于莲之诗词歌赋举不胜数。时至北宋时期,作为理学宗师的周敦颐所作《爱莲说》更是对文人心目中荷之意象作出完美诠释,文中所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花之君子者也。”荷被赋予君子之性,中正、不与世俗所同流,此等品性对后来者之影响可谓极其深远。

  (未完待续)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美术报 画家 00064 卢东花鸟画作品赏析 2013-05-18 3026631 2 2013年05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