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90版:拍卖

另一个侧面:陈振濂领先于时代的
“书画鉴定与收藏”研究成果群

■吴 阡

  ——贤者无所不能

  曾听说陈振濂先生在青年时代的研究,除书法篆刻本业以外,又有《宋词流派的美学研究》、《空间诗学导论》,一指当时的诗词美学,一指风靡一时的比较诗学,当时很惊讶于他的研究精力的旺盛。后来得知他又去忙日本古代书法史与近现代史,有翻译有著述有图谱有典籍,十几种砖头式的大部头,今天回头看看,就这数量品质,仍然横跨20年独占鳌头而无人能望其项背。近5年他的展览七八个,每个都有集中的主题而无应酬敷衍,风云际会,眼花缭乱,诗书画印在实践上齐头并进,又在每个领域都有数种或几十种著作问世,范围太广,行内同道有时也有一叹,才子自是才子,但把书法篆刻玩好已不容易,老是“捞过界”去关注国画和诗文之事,让别人怎么活?于是从佩服渐渐变为腹诽,惹得个别专家都心情不太愉快。早些年陈振濂年轻时遇到过不少口舌之争,是非缠身之事不少,细细究来,其中或多或少会有这些的因素在起作用。只不过他独居书斋专注学术,对外界议论比较“钝感”,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2012年,美术传媒拍卖找到陈振濂先生,做当代书法的专场拍卖,一举成功。在这一阶段里,陈振濂先生作为当事人,又以他敏锐的学术意识,又对拍卖收藏交易流通鉴定领域进行了研究投入,并提出了一连串新概念,震动业内外。从而体现出美术传媒拍卖与陈振濂先生相约的以“学术引领拍卖”的充分价值导向来。2013年,第二次陈振濂书法专场拍卖又将拉开序幕,陈振濂先生又提出了著名的“我书即文献”的创作、交易、收藏新观念,媒体记者与评论家们连撰大稿,除了在专业的《美术报》推出六大版之外,还在非专业的社会媒体《钱江晚报》10月25日-11月1日以每天一版连续7个专刊版面的方式推出,轰动一时。即使从报纸刊布角度看,也是史无前例的举措。如果没有足够的含金量,是无法作出这样的推动的。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这方面,以前很少听说陈振濂先生有过什么样的积累。难道这些耀眼的成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于是开始关注和收集、调查这方面的信息成果,期待能找到合理解释的理由。

  第一个令我惊讶的,是陈振濂先生虽然职务众多,居然还有一个很少为人注意的、但我却十分关心的头衔:“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主任”(注1),该中心成立于2005年。目前已完成各类课题10数个。2006年6月即编印了《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25万字。组织了各种鉴定专家讲座数10次。借助于这个专业平台,他还在时任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的全力启发和支持下,第一次提出了当代书画鉴定应该从传统老中医式的仅靠个人经验“目验”,转向以艺术(图像、风格流派与图式分析)、人文(历史与文化检验)、高科技(材料工学与计算机图像数据库科学支持)三者综合的时代新模式。并凭借浙江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便于交叉的优势,调动计算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与文博系、艺术学院鉴定中心的各路专家们率博硕士团队来共同攻关。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课题(一)《高科技与艺术人文——中国书画鉴定新的综合模式研究:以吴昌硕为个案》;课题(二)《敦煌绘画图像与信息技术的综合研究》(注2)。同时,他又因长期的学术资历与雄厚积累,与全国各大博物馆的鉴定专家都是好友挚交,有充沛的人脉资源,比如故宫肖燕翼、杨臣彬、上博单国霖、钟银兰等权威鉴定家,都被请来浙大主讲过。近年因为《宋画全集》缘故,与世界博物馆的专职鉴定家们的交流更见频繁。在其中,陈振濂先生是作为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作为提出新构想者在发挥作用。

  第二个令我吃惊的,是陈振濂先生于2005年-2008年还指导博士论文:《近百年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注3)。据我所知,除了中央美院薛永年教授在指导这方面的博士论文之外,陈振濂先生是个先行者。他提出的基本学术观点是:百年鉴定史共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特点是民国鉴定史以“收藏兼鉴定”为基本模式;第二阶段是张珩以一人之力引领现代书画鉴定学风气之先并为独立的鉴定学科奠基;以及第三阶段是流派纷呈时期而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等分领不同鉴定学派的百年史观,在10年后看,这些都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却是震聋发聩的金石之论。只不过这些成果被他的书法篆刻创作研究的声名赫赫所掩,大家并未去好好关注罢了。博士论文广受好评,表明陈振濂先生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努力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第三个令我震惊的,是陈振濂先生居然在如此繁忙的政务教务压力下,有一篇4万言超级论文《“证明”的力量:当代书画鉴定转型的体制困境、方法问题与学理要求》最近刚刚全文发表于西泠印社110周年社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注4)。其中论及当代书画鉴定的种种困境与方法难点,条分缕析,提出了很多鉴定学界还很不习惯甚至为旧习惯所排斥的崭新学术理念与新思维。其一种恢宏大气视野开阔、惊世骇俗鞭辟入里的锋利、敏锐,和对十几年来收藏鉴定各种案例资料不遗余力的收集与稔熟如数家珍,还有在其背后作为厚实底蕴支撑的高屋建瓴的学科立场,是许多只限于罗列介绍的收藏鉴定知识类著述所不具备的。据研讨会现场采访日本关西大学陶德明教授,认为如此淋漓酣畅的宏文,包罗世界万象,既提出了大量问题,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属于难得一见的当代书画鉴定学术研究领域中最有分量的扛鼎之作。我很少看到陈振濂先生专论收藏鉴定的文章,我想这肯定不是他毕生的主要精力所聚处。但随手做出如此的成果,借助于他在整体学术能力方面的超级积累,厚积薄发,出手即是“一览众山小”的学科高端。我很认真地一气呵成拜读了4万言论文,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横溢的才华与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久历收藏鉴定界所养成的卓越专业风度。

  ——从鉴定研究到收藏市场研究

  就收藏鉴定拍卖领域的学术研究而言,从原本在大学科研院所的“学院派”式研究,到面向市场现实作生态与实态研究,是陈振濂先生在近两年的一次大转型。促成这个转型的关键,正是2012美术传媒拍卖的“社会责任——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拍卖会”。

  众所周知,美术传媒拍卖公司成立伊始,即先找王伯敏、陈振濂两位浙江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接洽,我曾经专门电话采访拍卖公司的几位当事人,据说当时的原初考虑是许多书画名家已经在市场上经营多年,价格上升空间稳定,利润成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学者书画”类型的市场价格却还是一个空隙,社会认知度共识度还可以有大幅提升。经过与王伯敏先生尤其是陈振濂先生反复磋商交换意见,其后则提炼演绎出一个鲜明的口号:“学术引领拍卖”。

  “学术引领拍卖”本来是拍卖公司总结出来的一个目的在于指导拍卖业务工作的宗旨,却不料作为这一宗旨的实践对象的陈振濂先生自己把自己也主动装进去了。因为高度认可这一宗旨,他自告奋勇要成为“学术引领拍卖”的第一代认真践行者。

  于是,在2012年公益专场拍卖时,他对自己的拍品进行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解读,尤其是把每一件每一组作品与作者的学术经历成就成果衔接,提出其中所包含的浓郁的[学术引领]涵量。并引出今天的书法拍卖不同于绘画拍卖、当代书法拍卖又不同于古代书法拍卖的种种学理分析,还进一步探究当代收藏交易市场对笼统的书画拍卖、对书法当代拍卖所可能具备的期望,连续发表的几篇文章,启人以智,发人深省。

  2013年第二场专场公益拍卖举行之际,陈振濂先生又以超强的学者意识,对书法市场、收藏、交易、拍卖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又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我书即文献”,以作为“学术引领拍卖”的伸延与拓展——他敏锐地提出一个书法价值观问题:比如在今天,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值得收藏?按过去习惯上的条件标准,仅仅是技巧高超、风格独特,名头够大、地位够高。但是今天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更重要的要素?比如文字内容题材的千篇一律重复书写,书法写的是文字(汉字),它本来有内容含义,但当代的书法作品却不以文字内容价值为去取而只是关注艺术审美价值;这样的习惯是否有偏差而需要重新反省?更进而论之,如果这样的反思在学理上可以成立,它对当代书法市场交易、收藏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对今后收藏界的行为选择、价值观重建又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一连串的学术追问,既反映出陈振濂先生那种根深底固、无所不在的超强的学者意识和学术敏感;更标示出他对于当代书画的市场、交易、收藏、拍卖这一新领域进行研究投入的转型成功——从过去2005年领衔组建“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开始进行高校科研院所特色的鉴定学理研究,到2012年开始转型为面向社会、对艺术品市场的拍卖收藏交易进行具体现状研究,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性、提出存在问题,不妨被解读为作为一流学者的陈振濂先生在收藏交易市场之学术研究(目前这方面有价值的可靠成果几近于零)中的新开拓新推进;更应该是他本人几十年学术历程的新开拓新推进。它会构成一个独特的、浓厚的学术结点,即使在陈振濂先生聚几十年精力构筑起来的庞大的学术体系中,也应该是一个熠熠生辉的高端亮点。

  ——内行手段与创新思维

  于是,作为书法创作大家的陈振濂是有足够含金量的,这从他身为中国书协副主席、近五年8个主题展每每以新观念如“形式至上”“展厅文化”“阅读书法”“社会责任”“民生书法”引导时风的影响力即可印证;

  作为书法理论领军人物的陈振濂是当之无愧的,这从他兼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统管全国学术的职务,从他率先建立书法学科的努力并以《书法学》获国家文化部艺术学科奖,还撰写出版1000多万字上百部著作即可印证;

  作为当代最好的书法教师的陈振濂更是众口一辞的。这从他在两所顶级大学(中国美院与浙江大学)任双博导、80年代即创建第一套大学书法训练体系并获教育部大奖、还有600言15册教材大行于世即可印证;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在书画收藏鉴定拍卖市场研究方面出类拔萃的陈振濂,他对于这个领域绝非是外行看热闹式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悄无声息地在十几年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以其敏锐的问题意识、精准的判断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令人信服地提出一些新观点新思维新构想,从而令不无沉寂的书画鉴定收藏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因此,他虽然不曾整天浸泡其中做个收藏业内人士或热衷于具体为初入门槛者做鉴定并以此谋生或自炫,但只要他一出手,必定击中这一行的“七寸”要害,一言惊四座又不失沉厚绵密之致。与他在书法界定于一尊的庄严相不同,在书画收藏鉴定拍卖界,他像一个焕发出奇光异彩的独行千里长剑侠,挥舞着飘忽不定的“独孤九剑”,剑光笼罩处,一剑刺出、足以封喉;点脉打穴,精彩四溢;在精彩中为当代书画收藏鉴定拍卖市场研究提示出了一大堆别人尚未发现而时代又亟待回答的问题,从而又为未来斯学发展指出了可能的选择路径。

  这样一位早已作好充分专业准备却又一直游移于边缘不肯进入中心的、奇怪之至的陈振濂,竟然会因为偶然的机缘被拖进拍卖收藏界,真可谓是“奇数”也!

  [注]

  1.“浙江大学中国书画文物鉴定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定位为艺术人文与高科技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成立伊始,即着手完成了专业文献收集以为学术基础的《中国书画鉴定研究文萃》,2006年6月编辑完成。

  2.《敦煌绘画图像与信息技术的综合研究》课题、《高科技与艺术人文——中国书画鉴定新的综合模式研究》课题代表了同一研究宗旨下的两种不同的研究侧重。前者以高科技为主而辅之以人文艺术支撑与阐释,后者在方法上以传统鉴定功能为主体而引进高科技。虽有主次差别,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3.林如同学博士论文《民国以来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于2008年通过学位答辩,获博士学位。著作《近百年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4.陈振濂先生长篇论文《“证明”的力量:当代书画鉴定转型的体制困境、方法问题与学理要求》,其要目如下:

  一、“身份权威”——重真伪结论、轻证明过程及其专业原因与社会原因。

  二、“判真伪”——从博物馆走向市场的困境、从学术课题讨论走向行业规则的困境。

  三、“需要证明”的四个理由——市场诚信、学风重建、行业身份独立、学科发展。

  四、“证明”的方法——“艺术”、“人文”、“高科技”。

  五、关于“高科技”的具体内容——计算机模式(形态)识别、材料化工与物理工学检测、数据库(艺术档案)建立。

  详见西泠印社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10月,871—901页。


美术报 拍卖 00090 另一个侧面:陈振濂领先于时代的
“书画鉴定与收藏”研究成果群
2013-11-16 美术报2013-11-1600012 2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