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展事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团队温州洞头写生实践课程展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团队温州洞头写生实践课程展”,于2013年11月27日—12月3日,在温州第十一中学美术展厅开幕,这次展览是高校与高中学科建设衔接之尝试的结晶。

  2012年,中国教育部从美育的高度,对中国的艺术学科进行了调整,这是一个涉及艺术学、教育学甚至是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式构架,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其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甚至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这样高屋建瓴的框架下,众多高校、中学甚至是小学都在积极应对,探索符合各自学科的建设路径,努力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从上世纪末开始,教师教育专业化就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这里的专业化,意味着高等美术学(教师教育)要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学科知识范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伴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而基础教育改革十年至今却出现了基础教育对高师教育专业化不足问题的自下而上的“追问”。高师美术教育要寻求质的提升,需要有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与设置的“反思”,以及教学方法的实践。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美术学是校级重点学科,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有专业教师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的团队,本学科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融合、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色与优势,在油画、版画、水彩与国画创作、近现代艺术史论、基础与高等艺术教育、文化创意、非洲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艺术等研究领域,已取得较具前沿性的成果,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自2004年始招收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设有油画、国画、美术理论、美术教育4个研究方向。美术学学科一直把提高浙江文化竞争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大省,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立足点,已经形成了由一批学术骨干牵头的研究团队。各个团队的研究方向明确,近年在全国学科、学位点排名中名列前茅,所研究的内容在其领域内领先并具有鲜明的特色。

  2010年开始,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合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2009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具体生态,在美术学、设计学两大专业分科的基础上,实施了工作室教学的模式。提出高校美术教学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课程开发与实际的中小学教育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提高中小学素质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促使各个工作室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进一步理顺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美术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形成了由一批学术骨干牵头的研究团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课程。

  温州市第十一中学为把学校打造成为老城区的“精品学校”,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内涵发展,2002年始率先在高中实施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教育的特色项目,2010年由原来的高中美术特长班逐渐延伸和普及各年段的艺术课程教育,形成高中美术艺术课程教育的整体布局,通过美术艺术课程教育,发展形成学校鲜明的美术艺术课程精品,使全校学生也能有机会接受美术艺术特色教育,体验和分享美术艺术课程教育带来的愉悦和成果,让更多的孩子具有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丰富孩子的学习生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内驱力。

  温州市第十一中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项目活动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凝聚各方力量,注重过程,重在建设。温州市第十一中学美术教研组曾被评为市直先进教研组,随着美术课程项目的进一步推进,美术学科组的建设以教科研为重点,促使学科组开发研究课程、创新方式方法,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更好地凸现学科组建设的特色。学校通过选调、招聘等渠道引进美术特色项目的优秀教师,通过聘请美术教研员、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的优秀专业教师来校指导美术课程项目的活动,形成“内强学科组,外请专家指导”的专业教师配备机制。

  温州市第十一中学在稳步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突破口,从高中美术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努力探索将艺术课程与学校课程改革相联系,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为内核,以完善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原来的课程内容(素描、色彩)为基础,丰富其内涵,扩大其外延,重新构建大美术概念的课程框架体系,以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年段的培养目标需求,真正使具有美术学习潜能或兴趣爱好的学生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最大进步,努力把大美术概念课程打造成精品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精品品牌建设方面开拓创新。

  温州市第十一中学坚持美术课程发展的三个层面:1.普及型必修课程,2.注重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教师潜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与艺术形式,3.隐性的拓展式课程,“艺术即经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杜威的“实用主义”美术思想出发,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融美育于无形,创大美于生活,成美善于人生,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美术课堂教学,把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课程改革中的隐性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润物细无声”的立足回归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师生通过审美化经验的自我完善,形成一个崭新的心灵世界。

  这些课程,互为联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走在了高中美术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前沿。

  师范类院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是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摇篮,在这里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其美术教育更加接近纯粹的美育追求;而高中尤其是以课程建设为主的高中,其更易于从升学方面思考课程教育问题,如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放弃更应该培养的素质教育。高师与高中目标的隔离,实质已经给现在的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如高中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大多面临着重新的“洗脑”和再教育,而高师培养的教师不一定符合高中教师的要求等,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不利于美术教育的长期发展。这些问题,是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与高中应该一起思考的命题。故而,了解高中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的现状,会进一步促动高师院校的思考,从而在合理配置课程资源、进一步改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模式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作为高中一方,通过了解高师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模式,对于高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视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对高师的促进作用,专注于这块实践与科研的土壤,强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接地气”,在教育全球化以及民族文化发展,应对世界多极化与国民素质养成的大背景中,与温州市第十一中学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节点上相遇。

  2013年上半年,在邱兴雄教授的带领下,美术学团队一行20余人,进入温州市第十一中学进行了为期3天的课程实践交流,在写生过程中,温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师生直接面对高校的老师,参与他们写生、创作的过程,以及与这些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同时,此次温州送教下基层活动,包含了两个关于基础美术教育的讲座,调研中学美术课程发展体系,现场听评课,了解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现场写生观摩等,不仅是学院教师深入基础教学的重要活动,亦是高校艺术家进校园,提升学校美育氛围,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团队的温州洞头写生课程和学术讲座活动,是高校学科建设与中学课程建设的一次碰撞,是一次高校课程改革的实践考验,也是高校与高中教育的融合尝试,更是高校与高中学科建设的一次双赢活动。

  (撰稿人:杨勇 徐丹旭)


美术报 展事 00024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团队温州洞头写生实践课程展 2013-11-23 3263092 2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