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阅读

我感激这样的相逢

——麦家为张国云《致青藏》一书的序
■麦家

  只是10天前的事,但记忆却出卖了我——我想不起他的长相。也许原本就没留下什么记忆,一面之交,又在几百人的会上(指参加作家代表大会),闹哄哄的,人走马灯似的来去,潮水一般汹涌。潮水不负责沉淀,潮水有火的属性,撕毁,蹂躏,卷走,以卷走的形式消灭存在。有一点印象,像被潮水抛上岸的一枝柳条:我在匆匆前往,与张国云匆匆相遇。

  前一天晚上,我看过花名册(指大会的作家代表),有印象。我一向被人誉为记忆惊人,我以为这并不言过其实。近400人的花名册,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翻看,多数被我脑袋俘获了。我脑海里还有另一个关于他的单位信息:朱某,朋友的朋友,吃过两次饭。似乎是为了找话说,我对他提起这个信息,得到确认。很遗憾,我现在能确认的也只有这些,我想调出他的头像,一片空白。

  也许是我当时心不在焉,也许是他长得太标准了,就像他的名字,标准得寻常,容易遭记忆漠视。没过几天,收到他的一条短信,我在一天多后看到,大意如下:江苏文艺出版社要出版我一本写西藏的长篇散文,你有藏北经历,希望抬爱作序,云云。尽管措辞十分客气,但我还是断然拒之。这些年我总是被人这么要求着,拜读、赐教、写序、作评……如果不下狠心,不立规矩,我休想安静一天,更不要说写作。名气大了就是这样,不是你的好事朝你怀里躺,不是你的坏事也朝你扑上来。无毒不丈夫,我下了狠心,公开申明,不给任何人写序作评。他尊重我的规矩,又不完全放弃要求,退而求之,希望我写一句话。我心里想的还是拒绝,只是改变了拒绝方式:你把稿子送来我看看再说。至于送来看不看,那是我的秘密,也是我的自由。说实话,我会让助理先看,助理说好我才会去看。助理跟我多年,趣味相投,水平相当,值得我信任。

  晚上有应酬,回到家已10点多,看到案台上放着一摞A4稿子,上面用我的烟斗压着一张小纸条,留言:活来了,看吧,这书值得你读。便放在床头,准备睡前读。我的睡眠都是文字衔来的,依着柔和的灯光,带着淡淡的书香、想象中的墨香安然入睡,这是我几十年的习惯。但是这天晚上,文字失职了:我失眠了!

  西藏,那曲,申扎,藏羚羊,野牦牛,武警水电部队,刘源将军,甲岗电站,查龙电站,马丽华,扎西达娃,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小昭寺,无人区,骷髅墙,翻山越岭,车翻人仰,命悬一线……等等,等等,逝去的时光,沉睡的记忆,久违的老友,黯然失色的雪域风光,渐行渐远的心悸魂散,好了的伤疤,忘掉的痛……一切的过往,如花开,如草长,如水流,如云走,如雪地里的青草,在烈日的照耀下逐渐呈现在我眼前。我感激这样的相逢!

  时光在魔法中倒流,记忆如一张灵敏的弦,在流水淙淙的山路上,浅吟低唱。我曾经也有3年藏区工作经历,作者去过的地方我大多去过,他品过的酸甜苦辣、天上的风光、地下的恐惧、世间的离奇、人间的非凡,我也大致感之受之过。

  也许,我喜欢这本书,是惺惺相惜,是爱屋及乌。换言之,我担心自己的感受不具客观性。所以,第二天上午我问助理为什么推荐我看这本书。她反问我,难道你不觉得好吗?我说,好在哪里,我想听听你的感受。她说,首先这书很好读,语言不生涩,以第一人称讲述,给人一种亲切感、带入感;其次,可以感觉到,作者见多识广,知识储备丰厚,生活热情饱满,是一个有生命厚度的人(原话如此);再次,作者对苦难的理解,对生死的参悟,对大自然的敬畏,对风土人情的包容和欣赏力,反映出他内心的宽广和聪敏。我问,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有,作者在叙述中有时过分仰望自己的知识和见闻,有炫耀之嫌,失之质朴。

  我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美术报 阅读 00018 我感激这样的相逢 2014-04-19 3434748 2 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